目前分類:生活給的想法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利用電子書學習語言- BOOK可思議

日語又是另一個語言世界,文法更是和從小接觸的英語截然不同,光一開始的五十音就令我挫折到非常想轉系或重考。學習過程中,多次反省當時怎麼不將歐美語文科系優先填寫,最後卻上了被自己排到很後面的語言。

況且,大部分人學習外語都會有個契機或緣分,喜愛的明星偶像、戲劇、文化、旅遊地點等因素,構成的因素或大或小,總會有個種子被播種在內心而漸漸地發芽綻放,反之,我卻沒有這樣的種子。若真要說一個與日本相關的文化是我喜愛的,應該只有漫畫與動畫吧。不過,我也沒有為了漫畫而主動提出我想學日語,只能說一切都是緣分。

在沒有熱忱與興趣下學習語言,很難獲得成就感,且非常容易僅為了考試、為了拿學分而學習。並不會想要更深入地瞭解求知,也不會有好奇心主動去探索相關的資訊。

那時周圍的同學們,大部分為對日語有些基礎的認識和了解。多位同學在初次課堂前就已經熟記五十音的片假名和平假名,而我卻天真地以為開課後再學習也不遲,沒想到當起跑點有落差後,程度的落差也就此開始。其中得知有同學是在高中選組時,就已經選修過日語的課程(有些高中有第二外語的選修),或是在課堂外去日語補習班學過基礎。當時OS還想說:這些人是來幹嘛的,不是應該去學點新的技能嗎!

文章標籤

Mo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簡單的語言學習方法,用了這些工具他們都學會了

應該很多人與我一樣,從小就被爸媽說要好好讀書,未來才能出人頭地等的觀念影響,而其中好好讀書的一個科目就是英文。我媽在我懂事以來更是耳提面命地植入「學好英文在將來絕對是個優勢,絕對不會吃虧」等想法於我腦中。

我剛踏入校園那個時代,英文尚未被教育部列為正式的科目,我記得是在小學三年級開始才有所謂的英語課,但也無法真正學習到什麼實際應用。

媽媽為了讓我提早觸碰英文和塑造全英文的環境,在我小學時期,支付高昂的學費給美名為學習外語,實際卻是幫忙雙薪家庭帶孩子的安親班,因此開啟我的英語能力培養計畫。當年在雙北有著眾多分校的「陽光森林美語」、「佳音英語」和「何嘉仁美語」等幾間的著名美語班,都曾經陪伴過小學與國中時期的我。

在低年級時期,我媽曾經想辦法讓我融入佳音美語的環境,但礙於我小時候個性過於膽小和內向,記得外師取好英文名字(我第一個英文名字叫Tammy)後沒幾堂課我就和媽媽說我不想學了。放學後就隨著照顧弟弟的保母奶奶一同等待爸媽來接回家。

文章標籤

Mo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年體悟到,似乎成長的過程,都必須伴隨著許多的領悟與看淡。且似乎都要實際地體驗了那些感覺,走過了那些流言,才能真正地感同身受

與老朋友不再聯絡,你不必感到惋惜的6個真相- 康健雜誌

(圖片擷取自網路)

與周圍的朋友討論過,為什麼曾經如膠似漆的朋友,那些年無論多麼芝麻綠豆的小事都會急著與彼此分享,卻在過了幾些年後,變得疏遠且甚至陌生。連彼此的近況是透過共同朋友的轉述,或是從社群上得知。

首次碰上了漸行漸遠的情誼時,內心充滿困惑與不安,下意識地開始檢討自己是不是說錯話或做錯事,且不自覺地放大對方的的所有回話,腦補著對方可能是別有用心。即便多次努力想拉回原來的親密,與發生過疙瘩的朋友們急於求和,每每都只剩下猜忌和多疑的陪伴。

文章標籤

Mo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漫畫是會讓我非常放鬆、舒壓的一項休閒活動,比起看動畫卡通或電影影集,沈浸於漫畫世界裡,更能令我發揮人體的究極專注力,廢寢忘食。

由於性格容易焦慮緊張,E與我曾經多次探討該如何讓我放鬆與學會發呆。

「有沒有什麼事情,妳在做的時後是可以完全地放鬆且不思考任何事情?」E曾經這樣問我過。

反覆地回想與探索,好像真的就是看漫畫。

在學生時代的某個寒暑假,那時租了有著快30本的單行本漫畫回家,晚餐後將自己關在房裡,隔絕外界給的五感,完全地融入漫畫的世界裡。在那短短幾小時內,我喪失了一切感知。

文章標籤

Mo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突然想寫點關於情感的話題,可能因近期徜徉在回顧人生的想法之中。且剛好周圍朋友與另一半的磨合,令我不自覺地回想過去十年來,自己在情感上的看法改變了多少。也想知道自己是否已從女孩的身分畢業成女人。

或許有人會覺得「啊都結婚了,還需要探討嗎?」,但大部分的結了婚的應該都明白,其並不是情感的終點站。婚姻是更具挑戰性的關卡,更是從女人提升成為具備智慧且成熟女人的魔王關(這題可以等我結婚滿五年後再來回顧吧,畢竟女孩修練結束成了女人,只不過是拿到人生中其中階段的門票罷了)。

前陣子與朋友們討論關於愛情中的「分手」。大家似乎都會出現一個疑問:


分手後能當朋友嗎?

文章標籤

Mo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拉格.jpg

這幾年會熱絡地談論且使用「情緒勒索」這詞彙,源自於一位心理諮商師周慕姿所出版的著作《情緒勒索》,因此情緒勒索這用詞開始被廣泛地探討。

記得第一次聽到這個詞彙,不需要特別查詢定義也能瞬間理解。那時我將字面的意思解讀成:「我用不好的情緒來勒索他人或他人用不好的情緒來勒索我」,算是表層的涵義。然而直到閱讀相關書籍且真正地理解後,這詞所代表的意思,遠比我認為的還要再廣泛。同時讓我反思過往,自己似乎也曾經對於重要的人使用情緒勒索的方式來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但那些結果,經常性地消耗彼此的情感,重複幾次後,那些原有的情愛與好意都會變得飄渺不定。

透過相關書籍,才發現情緒勒索很常出現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中,只是我們並不曉得自己或是對方已經做出情緒勒索的行為。比如說,小時候接觸到的情緒勒索,對象大部分是父母或師長。經常以「愛」的名義、「我這是為你好」的說詞來「關心」孩子們的所有。以我自己的經驗,當小時候聽到父母這樣說,認為若沒有聽話照做,會被標籤為不乖巧、不孝順的孩子;若我沒有照做,內心會有罪惡感;若我不照做父母會不開心且可能傷心難過,最後只好勉為其難地接受父母的要求。然而這些關心卻很容易造成自己內心的不適感,多回次數後會漸漸地形成一種巨大但又無形的壓力。

另外還有個自己周圍的經驗。過去交過一任男友,曾經與我分享過,他的母親是長期使用情緒勒索控制者。「若你去的話,就代表著你不要媽媽了」、「你可別讓媽媽失望喔!」等類似的對話,我在交往過程中看見無數次。這位前任男友那時候對於這些情緒字眼的反應大部分類似於「我媽真的辛苦,我實在不想讓她傷心難過,只能盡力地照著她希望的去做囉。」等的接受且無奈。換言之,他也縱容母親這樣的對待與要求。我認為他的體諒與他以為的孝順,是慣壞母親的加害者,同時也讓自己成為情緒勒索中的被害者。

文章標籤

Mo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調色後.jpg

似乎到一個年紀,會不自覺地回顧一下過往到現在的人生經歷,重新檢視自己有沒有成長、有沒有改變,是否成為自己心中的理想。這之中發現自己其實一路到現在,體驗過的事物十隻手指頭也是不夠計算,只是說,體驗過不等於瞭解,瞭解了也不等於成為愛好,能夠持續地執行才是真正厲害的地方。

小時候很羨慕那種高中一畢業就曉得自己要做什麼或成為什麼的人,目標或是夢想早已滲透於他們的青春期。他們清楚該怎麼做、曉得要朝哪個方向前進,不需要踩入大部分學生會有的尋找自我的迷惘,也不需要經歷那些黯淡無光的懷疑自我時期,這類型的人都是我敬佩且夢寐以求。反之,我屬於邊做邊摸索的類型,人生的道路中若對某件事物有興趣,就會嘗試。同時我也容易被鼓動被激勵,然而我卻只有三分鐘的恆心和三分鐘的熱度,總是無法持久。以前若一個興趣可以維持三個月,就可以自以為是驕傲地說嘴。只不過,也就那三個月。

曾經問過周圍的朋友我是什麼樣的人,大多數的回饋都與堅持、有原則、強迫症、太緊繃等相關的正反兩面形容詞。實際上,我是一直到28歲後,才真正地開始與「堅持」、「持續」這些動詞培養感情,逼自己靠意志力來執行與自己的承諾。而當那些強迫自己持續、堅持的事項重複多次後,不知不覺地就會融入生活中的日常,成為大腦與身體的習慣。

簡單來說,我也曾經是個沒目標、沒原則、沒持續力的人。不到完全的廢柴或是米蟲,但就是經常有「曉得應該再努力、再拼一點就能達成,卻很不願意努力」的壞習慣。

文章標籤

Mo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