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簡單的語言學習方法,用了這些工具他們都學會了

應該很多人與我一樣,從小就被爸媽說要好好讀書,未來才能出人頭地等的觀念影響,而其中好好讀書的一個科目就是英文。我媽在我懂事以來更是耳提面命地植入「學好英文在將來絕對是個優勢,絕對不會吃虧」等想法於我腦中。

我剛踏入校園那個時代,英文尚未被教育部列為正式的科目,我記得是在小學三年級開始才有所謂的英語課,但也無法真正學習到什麼實際應用。

媽媽為了讓我提早觸碰英文和塑造全英文的環境,在我小學時期,支付高昂的學費給美名為學習外語,實際卻是幫忙雙薪家庭帶孩子的安親班,因此開啟我的英語能力培養計畫。當年在雙北有著眾多分校的「陽光森林美語」、「佳音英語」和「何嘉仁美語」等幾間的著名美語班,都曾經陪伴過小學與國中時期的我。

在低年級時期,我媽曾經想辦法讓我融入佳音美語的環境,但礙於我小時候個性過於膽小和內向,記得外師取好英文名字(我第一個英文名字叫Tammy)後沒幾堂課我就和媽媽說我不想學了。放學後就隨著照顧弟弟的保母奶奶一同等待爸媽來接回家。

真正開始認真地接觸英語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每日的放學時間都是前往美語安親班等待父母來接我回家。在安親班的時光,除了完成學校指定的作業,也有上外國人指導的英語課。不知道為什麼我不想告訴外師自己曾經被取名過英文名字,也因此讓我對幫我取新英文名字的老師印象深刻,即便現在我都還記得她當時的模樣與那高挑的身材,甚至記得她的名字是Michelle。從那時候開始大家都叫我"MARY"。

對,我現在的英文名字Monica並非我在美語班的英文名字,反而是Mary這個名字陪伴我國小安親班的所有光陰。

Michelle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美國白人,來台灣學習中文和教英文。現在回想起來,我對於學習語言漸漸地感到興趣,或許是因為她當時給的全美語環境所影響。那時放學後,最期待的就是上Michelle老師的英語課程。不知是安親班行政的安排還是純屬巧合,當時一路從基礎的ABC字母至進階課程,全部都是Michelle老師指導。

在我內心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堂課是英文繞口令的練習。Michelle當時請有帶電子錶的同學計時,要每位同學都大聲讀一句英文的繞口令。為人師表且為血肉母語使用者的Michelle示範,她當時的速度是2.6秒。於是請同學輪流朗讀,每人只有一次機會。我就在其他同學自告奮勇的同時,將那句繞口令像是念咒語地死命背誦,甚至閉起眼睛摀住耳朵,不受旁邊人干擾。

實際的句子早已不記得,但我記住自己準備好後,鼓起勇氣舉手。

快速地以練習時的速度朗讀,聽到計時同學說" 2.5 sec."

Michelle那高大的身軀準備將我的成績寫至白板上時,聽到有同學說"Mary is faster than you!! Teacher!!" Michelle瞥了一眼自己的秒數後驚覺,我的速度比她還快。

馬上聲音高亢地稱讚我。

或許就是從那時開始,我對於第二外語的興趣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可惜的是,進入國中、高中階段,語言學習變成一種存在於學校社會中的階級證明。英語好的定義變成僅透過數字,表面地彰顯的傑出,並非實在的有辦法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

以我的自身經驗,求學階段所觸碰的英文教材僅注重於文法統整與單字背誦,並沒有實際地應用於日常生活的來回應答,當時我的我靠著小學時期在美語班習得的語感臭屁了幾時日,卻發現無論自己再怎麼有點興趣和成就感,一定有人拿到比自己還優秀的成績。漸漸地,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甚至是對英語感到失望。

因為那時的美語班,在文法結構上並沒有過多的刁鑽或深入,只要和外師們溝通談天,外師們也能明白我們這群小屁孩想表達的內容,且課程過程中非常地歡樂與充滿活力,不是死生硬且嚴肅地學習那些一板一眼的文法結構。換言之,KK音標和複雜的文法規則,那時侯在美語安親班極少接觸。

考高中與大學時期,必須依靠下課後的補習班惡補文法,才漸漸地跟上教材內容。讀了,懂了,但在沒有此語言的環境下而無法實際應用於生活中,大考結束後,自然單字量急速驟降,那些被使用到附有皺褶的課本再沒有翻閱過。

直到這份工作前,除了出國旅行,我幾乎沒有開口說英語的機會,英語發音與慣用口語,目前只能透過電影與影集得知。

那時好羨慕擁有母語口音的同學朋友們,覺得不管自己多努力都無法追上那群天賦異稟的人,也甚至也思考是不是也有機會去全英語的環境留學或生活。但如此想法總是閃過幾秒後,會被心裡恐懼的聲音而打退堂鼓。對於英語的挫折感一路陪著我進入大學時期。

後來在學習另一個語言的過程中,發現以往在學習英語時的可惜之處。

我應該把握自己可以使用英語的機會,不該害怕講錯或害羞而逃避。若想要進步,犯錯是必經之路,且需將眼界放長遠,時間拉長來思考,而非侷限於當下的成績數字。

對現在的我來說,出發去國外遊學,甚至留學的機會非常渺小,但若有機會可以和外國人接觸交流,比如工作、旅行,我會努力地把握開口講話的時機。即便只是說個哈囉我也厚著臉皮開口,且不理會文法的正確性,將自己細胞內僅存的單字量拼湊成一段有效的對話。

語言能力,我覺得除了需要具備大家以為的天賦之外,必須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重複練習,將自己正在學習的語言融入生活中,想盡辦法地將其植入我們的基因與細胞內,成為我們人生的一部分。畢竟語言果實的收成,靠著一曝十寒的心態就能採收的人我認為是鳳毛麟角,自己體悟後,深切地明白需要靠日積月累、日日耕耘,一點一滴的累積。

除了反覆練習,還有一點就是保持那份好奇心與熱忱,讓自己不中斷地接觸下去。

由於我十分清楚自己所處的環境只有母語中文,僅能靠自己大量的練習,與模擬自己與外國朋友暢談的場景來滿足自己內心的憧憬,但偶爾遇到挫折時,接住自己、支撐自己學習下去的,依舊是最初的那份熱忱與對那個語言的好奇心。

學習外語多年的過程中,「熱忱」應該佔有一半的比例,屢屢幻想自己與世界各國人都能流利交談的畫面,其他因素可能就是付出的時間程度、心力程度和學以致用等的因素,漸漸地完整了所謂的語言能力。

只不過在我進入大學後,幸運地又接觸到其他不同的外語,且這又會是另一篇心路歷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mo 的頭像
    Momo

    Mo's Adventure

    Mo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