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底所訂立的隔年年度計劃之其中一項為:參加且完成一場21公里馬拉松。
當時的我從來沒想過,自己能比原先計畫的時間提早完成,甚至達成自己所設定的完賽時間。
活動時間:2024.09.15 (Sun.)
上個月底分享的文章有提到(【Life|Running】最近為了馬拉松而練跑),原本設定在10月底長榮航空馬拉松挑戰21公里的組別,結果失策。開放報名沒多久,因內心幾分鐘的猶豫,名額瞬間被秒殺,只好暫時將計畫延後至12月的台北馬拉松。內心深處十分地抗拒,據我所知,每年台北馬必逢雨天,冬季的甘霖全然地澆熄我的熱情。
就在我以為這個計劃已可能要胎死腹中,E傳了Garmin官方的貼文給我,5月21日開放今年Garmin路跑的報名,再度點燃我完成目標的希望。只不過,比賽日期比預設的時間整整提早了一個多月。也就是說,我必須在報名後的下個月開始積極地練習。
除了想完成自己的目標之外,GarminRun提供另個附加價值—有機會參加專業團隊指導的訓練跑班:GRC COACH帶你練。
「 活動宗旨:從初階至進階,選擇專屬於自己的訓練跑班。將由GRC的專業菁英教練團隊,提供報名2024 Garmin Run 亞洲系列賽 – 臺北站的跑者們專屬的訓練跑班服務及正確的跑步運動流程,如跑姿、基礎有氧、核心肌力、變速、間歇、到跑後放鬆等課程...」
當看到課程內容的介紹時,二話不說地設好行事曆鬧鐘,準備搶GarminRun的報名名額。必須先取得活動的參賽資格,才有機會參加學員的評選。
公布課程名單那日反覆地打開郵件APP更新,期望能夠取得跑單課程的門票。然而直到中午前郵箱內毫無反應,當下以為自己落選而感到失落。卻在分心地思考午餐要吃什麼的時候,收到了通知信!
非常感謝有此機會可以加入GRC的團隊課程。十週的訓練課程,獲得許多收穫,也讓我理解跑步這回事並不是只是單純動腳而已,是需要配合全身的協調與節奏感慢慢累積而成。並非只要增加跑量就能完成一場成績很漂亮的比賽,而是需要配合平時的跑步訓練、強度和其他的交叉運動訓練,且搭配比賽時的策略(未來有機會再分享Garmin跑班帶給我的收穫)。
參加跑班後才曉得,GarminSports這款APP中有許多關於跑步練習的課表。能幫助像我這樣盲跑的菜鳥新手,有系統性地按表操課。於是,我將為期十周的訓練課表加入自己的行事曆內,每周至少2-3次的練習,邁向我的半馬之路(準備過程與跑班課程感想的文章再做說明)。
開始練習才得知,平常練習時日中,不會有哪日的課表訓練量與比賽當日的公里數相當,因為比賽當天通常會以體力最極限的狀態完賽。而這項體能的極限會讓身體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修復。因此直到比賽前,我人生中最長的練習距離為16公里。換言之,最後的5公里必須靠意志力拚完。
比賽前一周的最後一次長距離,預先地在賽事路線上試跑,但試跑的時間是晚上,起跑時間是清晨,溫度和濕度實際會有很大的差別。
這場的路跑活動是我準備最充裕的一次,熟讀大會現場的地圖,甚至記下起點的位置。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明明以往參加10公里組賽事時,連起跑時間都不怎麼在乎XD。
也許是因為自己人生第一場認真訓練後挑戰的半馬;也可能是因為對自己有些許的期望。甚至連比賽當日使用的所有裝備與配件,都有在訓練時先用過、搭配過,覺得舒服且合適才納入當日的選擇中。
比賽前一日在家休息時靜不下來,將準備好的裝備們排列拍攝,模仿曾經在社群上看過他人分享的動態或貼文那樣,也記下自己的賽前準備。當遠在香港準備登機的E看到我傳送的照片時,在螢幕另一頭大笑,問我是不是很緊張,我內心想說,這還需要問嗎!
人生中任何的第一次,多少都會緊張和興奮吧。由於他早在多年前已經參加幾次的半馬,可能對已有經驗的他來說,這次的活動只是一項賽事活動罷了,對我可是意義非凡呢。我甚至為了號碼布要別在哪個位置都思考了好一會兒。可能會妨礙我行進間的因素,我內心的焦焦會霸佔於我腦中主控台,盡可能地一一排除障礙且預備多種方案。
前一晚還努力地在晚上9點就躺平於床上,努力製造睡意。我猜,應該許多人都與我一樣,輾轉難眠吧。這晚應該有列入我人生中難以入眠夜晚的排行榜前三名。
早在一周前就已經預約好UBER,清晨3點30分準時出發。從家裡到會場的車程,我以為可以偷點時間補眠,沒想到身心靈皆處於過度亢奮的狀態,難以控制腦袋的運行。在腦海裡重複演練等等抵達後的流程。
還沒4點,我們在八號水門前的濱江街下車,此時已可看到許多身穿GARMIN衣服且揹著衣保袋的人群沿著工作人員的指示往會場前進。
半馬組的參賽者起跑時間為5點,剩下約1小時的時間要完成的待辦事項有:戴上配件、寄物、上廁所、吃BCAA和暖身。
似乎到真正起跑前,實在難以放鬆和寬心,腦中又不斷地演練策略和可能遇到的情況。且前幾日開始就有些經前症候群的症狀,甚至連衛生棉都已經事先準備在身上。直到完成寄物後,發現自己忘記吞BCAA後,內心如同壓力悶鍋的狀態瞬間釋放,一個聲音說:沒事啦,就算忘記吃妳也會成功完賽,好好地享受比賽吧。
初次登場的半馬,衣物和配件是有精心搭配過的。無論哪個配件,購買時都會考量如何和新買的跑鞋有個合適的搭配。
此回的主題色白色,再搭配些許冷色系,灰色、藍色和綠色。
大概4點半左右,我們往起點附近的空地進行暖身與觀察周圍的人群。
認真地練習兩個多月來,對自己最大的期許就是可以在2小時30分內完成比賽,剛好也是大會配速列車中的最後一組!看到工作人員架起了看板後,默默地走到其身後,趁我還有笑容時先與之合影紀念。同時也在起跑前與E來個乾爽的合照,畢竟起跑後不久我就會被放生了。
鳴槍後,我就像個剛出生的小鴨,屁顛地跟著三位綁著氣球的配速員。聽著他們聊天的內容得知,最慢必須以每公里07分08秒的速度前進,如此一來才能準時進終點站。
或許因興奮感、緊張感和焦慮感同時調味到身心靈中,一開始跟車的感覺比平常練習還要輕鬆,速度上也覺得比平常練還緩慢。由於在比賽前為自己制定的策略為,一路好好地跟著2:30的配速列車,若過程中覺得體力和狀態都可以的話再以自己的速度超車。且要記住教練的話,別因為太興奮衝過快而導致後半段體力透支。
結果,還沒3公里我就超車了。
主要是因為有幾位跑者一直與配速員並排,我雙腳會有忍不住想往前踩向前方跑者的衝動,只好先繞過並排列車先行一步。後來,發現自己似乎已經學會邊自己看手錶上的配速邊跑,不跟著氣球也不要緊,身體狀態也是處於良好的狀態。
這次Garmin提供的水站數量非常多,前面10公里大概每2.5-3公里就能讓跑者稍微喘息和補水,後面11公里甚至縮短為1.5公里-2公里。4公里、11公里和17公里處還有水車花灑幫助跑者們降溫。菜鳥新手的計畫為每個補水站都要停下來補水和運動飲料,每30分鐘就要補充一顆帶在身上的電解質錠以預防抽筋。
也不曉得是實際有效還是心理作用,我整個賽程都沒有任何要抽筋的感覺。
現在回想起來,前面10公里沒什麼特別深刻的印象。可能平常的長距離練習量都至少有10公里左右,因此體感和狀態都感覺算是舒適且輕鬆。
起跑時周圍還是破曉的青靛色,漸漸地被調色成為粉彩的色調,太陽也漸漸地出現於視線範圍。天氣明顯地會在接下來的時間中維持晴朗,每位選手應該都和我一樣,期望日升後的氣溫不要太炎熱。
此張照片拍攝時間為05點40分。以E的均速推算,應該已經跑了7-8公里。
10公里的指標剛好是在往民權大橋的路線上,此時的我還努力地從腰帶中取出手機,在民權大橋的行人道處留下照片紀念。
然而,下橋後過了11公里,我就完全不想拿出手機了。且大約完成一半距離左右時,我不小心將號碼布的其中一個洞孔弄破。可惡,不管怎麼預先準備可能遇到的突發狀況,還是會有漏網之魚!於是,我就邊跑邊思考該如何處理飄逸的號碼布。
還好只破其中一孔,這教訓讓我反省下次還是乖乖地用別針,別自作聰明了。因此,歪掉號碼布陪著我完成剩下的路程。
十分感謝運動筆記的攝影師將我笑容燦爛記錄下來。此時距離差不多為14.5公里處,還能笑得出來。
到了17公里的指標時,我當下突然內心有股澎湃的情緒,眼角略微濕潤且鼻酸,因為我已突破自己人生的最長跑步距離。訓練期間最長的距離為16公里,當遠於此數字的時候,莫名地激昂感和成就感灌滿我心中。從來沒想過自己,可以用自己的雙腳跑如此的距離。
但是此份感動和成就並沒有驅動我最後的幾公里。
當快到18公里時,右腳小腿後側、內足弓與腳踝處突然地疼痛,當下判斷應該是肌肉過度使用後的緣故而導致的疼痛。因並非抽筋或拉傷,我依舊鼓勵自己千萬不能停下來,很清楚地曉得若停下來全身的肌肉會非常難再啟動。
最後一個水站位於18公里,腦中不停地轉換最後3公里的策略。補充果膠、拿水喝,果膠吃不完先拿在手上,沿途邊跑邊吃。然而腳疼痛的程度,卻讓我難以忍受,應該是人生中首次有的痛感,疼痛等級已接近最大值。
此時的內心對話、自我鼓勵不斷地驅使我前進。也安慰自己,先將速度緩下來減輕痛感,將手上的果膠慢慢地含入口內後吞嚥。無法確定是心理作用,還是果膠真的奏效,吃完後的當下疼痛確實減緩不少,再啟動全身的肌肉神經前進。
若腳沒有疼痛的話,我想我是可以在最後的3公里順暢地進入終點。
可惜,事與願違,最後3公里是整個賽程中最痛苦的部分。
最後3公里包含經過大直橋下後,再往前1公里後折返上大直橋。那時的時間已經來到2個小時出頭,你看到對向道的選手們一個個地已經折返且準備上橋、過橋回到河岸對面時,內心的期望值就會水漲船高,但偏偏折返點卻像到不了的盡頭般的遠。
我在往折返點的路上,也看到E的身影從對向道迎面而來,他看到我後便說:「前面就是折返點了!」。我累到無法回答,揮了手心想:「是還有多遠我才能折返...」。
後來比完看數據才曉得,與我過往所認知的折返點,多了1公里之遠。
3公里在平常的練習根本是一塊蛋糕,但當在跑了18公里後,還有3公里,完全是意志力的考驗。對了,同時還面向艷陽的火熱,意志力蒸發的速度比平常快了至少五十倍吧。
於是上橋那段我慢放了速度,用快走的方式前進。抵達橋上平面路段時,僅剩下1.5公里就快到終點了,再次咬緊牙根,想盡辦法動起雙腿繼續跑。特別是,當看到後面有一群跟著綁著2:30氣球的配速員和選手時,突然又被一支隱形的腎上腺素針刺了一下,堅持下去。
此時的策略已經變成:不管怎樣2小時30分我一定沒問題,只是我自己追求怎樣的成績罷了。現在的我還可以跑,最後大不了就跟著列車走。
距離終點最後的800公尺,突然聽到有人呼喚我在工作上使用的英文名字,一抬頭,居然是我老闆!我還在努力奮鬥,他卻已經背著行囊準備離場(他的成績是1小時50分)。他在場外對我大喊一聲加油,我奮力地再加了一點速度。
最後的不到500公尺,我告訴自己就算腳的疼痛指數已經極限也必須全力衝刺不能停下來,在僅剩的300公尺時,我又被一位熟悉的身影吸走了眼球,是教練!教練也看到我奮力地奔向而來後,叫了我的名字,跟我說:「加油,快到了!」,感覺再度被注入能量,全力地往終點衝刺。
我看到在拱門前等待我的是拿著手機的E,竭力地不停下來,過晶片。
沒想到,我成功地達成比賽設定前的目標。
大會時間:2小時28分51秒
晶片時間:2小時27分34秒
平均速度:07分02秒
過了終點後,我全身癱軟,若不是E接住我,我可能直接倒在路面。但被迫不能馬上坐下,只好先半彎著身撐在一旁的階梯上。
第一次的半馬,2.5小時內。說真的,除了我自己覺得不可思義,E也在一旁讚嘆,他當時認為我要花3小時或以上。
再度看到教練,他為我的達標而道賀,讓我漸漸地築起下次比賽可以再進步一點的自信。謝謝教練愛迪森賽前提供的建議與指導,我會繼續努力地練習
與GRC的教練們一起合影!
現場人太多,很難捕捉野生的教練們。不曉得自己若一直練下去,腿部線條能不能和她們一樣纖細...站在她們旁邊,我的腿看起來就是又粗又壯。
賽後沉澱,再次細細品嚐比賽那日經歷過的每種感受,覺得自己確實付出了不少的努力,也會讚美自己、鼓勵自己,甚至會期許自己在下場比賽時也能更加進步與享受過程。
下場比賽,明年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