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big_bertxgloria)
行程日期:2024.08.31
許久沒有分享健行時的記錄,自從肩膀負傷後,一陣子無膽重裝登山。這快兩年的日子,撇除義大利健行的行程,近期在台灣登山居然也要追溯至2023年12月31日。時隔8個月,我們選擇與跨年日同樣的中級山「油羅山」。
清晨5點被E叫醒,拖著疲憊的身軀去面對接下來的行程。盥洗時,盤算等會兒路程是否有時間可以補眠,好些時日沒有早起登山,突然欽佩幾年前的自己,竟然有辦法睡眠不足地在高海拔地區上下來回。上車後獲得車程的長久,暗自竊喜至少有30分鐘左右能夠小睡,卻也同情自身的體力居然會因短暫的30分鐘而感到確幸。
7點半左右抵達第一登山口,可以感覺到森林中各個角落已甦醒已久,嘲弄著睡眼惺忪的我們。
即便艷陽高掛於夏日晨起的天空,體感卻是舒爽,溫度約25-26度,可惜只欠涼風。
比起疫情時,登山遊客已經減少許多,車位依舊一位難求,我們只好停在道路邊,一塊非常考驗駕駛技術斷崖式的小空地。
夥伴們到齊後,我們約7點45分從第一登山口起登。
儘管剛抵達時感到溫度舒適,空氣中殘留連日夏季雷陣雨的溼熱,沒登幾步階,體內的熱氣與之結合,爭先恐後地想從毛孔中逃離,灑落林木之間。起了好幾回想撤退的念頭,想破壞大家興致的衝動。
即便曾經拜訪過一次,對於軌跡的記憶淡薄,進入陡坡的階段,接連不斷地疑惑也隨之而來:「我真的有來過嗎?我怎麼完全沒有印象這麼累!?」體力上自以為開始練跑後有大幅進步,怎麼實際爬升卻如此不堪一擊?然而,手錶心率維持於暖身區間,代表連有氧運動都沾不上邊,看來濕熱的狀態會使人感到挫折是真的。
路線的踩點並不難辨識,卻有著如同高舉弓箭步的落差。與以往一樣,只要看到陡峭的坡度,除了佩服自己體力有辦法負荷,也擔憂在下坡時雙腳膝蓋能不能配合自己。看著前方夥伴們的步伐都需抬高大腿,多數方案於腦海內亂竄。
努力地揮灑汗水與費神地消耗體力時,偶然看見樹林間稍微露面的光暈,讓我理當地停下調整氣息,也提醒自己不要急,安全第一。
適應了熱度與濕度,瞧見一條看似馬路的長形蟲類,卻有著比我在城市草地中所得知的馬路來個20倍長。看久了,雞皮疙瘩感侵襲著背脊,與之井水不犯河水。
(攝影:@big_bertxgloria) 能在單一無趣的樹林內捕捉到穿滿保護色E的帥氣,不愧是我們的攝影大師。
約過了1個半小時,早已忘記是第幾個氣喘吁吁的陡上,疲累的過程使彼此都在互相詢問:「還有多久?」、「快到了嗎?」等沒人敢答覆的問題。但抬頭仰望高聳林木的縫隙中,眾人都能齊聲地說「好美的光線哦」。
這回過程中遇到的登山客不多,比起疫情時,登山的熱潮確實退去不少。當前無蹤跡,後無人影時,更能清楚聆聽到蟬鳴鳥聲。但,蟬的聲音似乎過度宏亮,明白為何宮廷劇裡午睡的皇上難以入眠都會遷怒於蟬鳴的聲響。若周圍都是蟬叫,我這淺眠的特質應該也會爆走。
正當以為是可以稍微休憩的平緩,路線卻再次提醒我們還有很多個上坡需要突破,內心會大聲地吶喊:「有完沒完!」,但依舊認命地爬升。
沿途也有看到許多負重的登山客,看來夏季的油羅山,是鍛鍊體能的好處所,適合做為登高海拔山岳的前哨站。負重10-12公斤以上爬個兩、三回,鍛鍊體力的同時也能培養意志力的堅持。對於我們這群好陣子沒登山的菜鳥來說,也是重回當年巔峰的方式。
起登後經過2小時44分,我們終於抵達油羅山的三角點。可能因氣溫與中途走錯路,比第一次來訪時多花了約30分鐘。
最近可能因運動量變大,代謝如同脫韁野馬般地難以掌握。爬升的過程中,不斷地感覺到胃在與我索取養分,飢餓感也與大腦敲提醒。肚子在抵達三角點後更是躁動,一口氣吃了三明治和飯糰補充熱量。隊友們也各自拿出準備的餐食與點心同樂樂。自以為那時已經是正午的時間,卻發現時間顯示為10:34。看來是我身體的代謝漸漸轉為年輕時期的樣子,可喜可賀。
老樣子,標配的三角點合影。
(攝影:@big_bertxglor) 熟面孔的夥伴們。
(攝影:@big_bertxgloria)
以往的經驗,下降的速度通常都會比爬升少個一半左右。然而因為在夏季,地面的濕滑程度比以往危險,也變得我這個下坡廢物比往常更小心翼翼,更緩慢。
第一次爬的時候是在冬季,爬升與下降皆無使用到登山杖,這次預感雷陣雨多日後的路面應該會讓登山客以為在體驗滑草,備妥一組登山杖保衛我下山時的安全與保護我內心不受到任何驚嚇。還好有它們,讓我平安無事地下山。
這趟我們是原點進出的I型路線。礙於時間與天氣因素,抵達三角點後從O型縱走改為原點進出。且聽說O型會更遠更累,一致無異議通過行程的變更。
只不過,下山卻還是花費了2小時22分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