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Guns, Germs and Steel

書名: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作者:賈德 戴蒙 (Jared Diamond)

翻譯: 王道還、廖月娟

出版社: 時報出版

推薦指數: ★★★★★

再次讀完一本相見恨晚的精采書籍,整本書內容替我對於歷史的一些疑惑提出了合理的答案與解釋。喜歡歷史故事的我,這本書列入了我心中「重複閱讀之書本」的清單。

此本書主要的目的為探討為何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如此不平均與不公平

為什麼是歐洲人征服了美洲,而不是美洲人征服歐洲?為什麼非洲明明是人類祖先的發源地,現在的非洲內的國家都不是先進的國家?為什麼中國的歷史與歐洲的歷史是差不多時期發展,中國卻沒有發現新大陸?為什麼英文是現在國際中的主流語言而不是中文?為什麼中南美洲的文明會滅絕?等等學生時代時期開始就有的諸如此類之疑問,這本將近500頁的著作,替我解惑了不少。

原來人類歷史的演化,如何馴化植物、動物後開始生產糧食,糧食固定生產後演變成為定居的生活;從此再如何演變成聚落、城邦、國家,其中當然伴隨著政治體系、法規等等,歷史上的所有發生與演化,都是必然會發生的過程。

書中提到「生產糧食的行當是逐漸演化出現的,是無心插柳的結果」,換言之人類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並非刻意的選擇,也不是有意識的以發展農業為目標,是我們的老祖宗誤打誤撞的演化。

自己腦補的場景:老祖先們還在採集狩獵的階段時,將吃完的食物隨意扔丟,被丟棄的果實或果皮再自行生長,又長出另一片果樹園,不知不覺地替食物們傳播種子。然而,過程當然不像我腦補中的簡單,所有被馴化的糧食都是經過萬年或千年的轉變。

除此之外,書中第13章節提到一個長久以來的一種迷思。究竟是先有發明還是先有需求?以過去學校老師教導的內容與知識,我一直認為人類是為了懶惰而去發明東西讓自己可以輕鬆簡單地過生活,因此以為是先有需求才有發明。但這本書徹底地改變我如此的觀點。

書中作者的論點是先有發明,才有需求。「只有在新發明『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消費者才會覺得他們『需要』那件發明。」也就是說,發明家本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發明的東西是否有用處。

過去的發明家之發明,通常都是默默無聞且無人明白其中的潛力。許多發明是後來的人再度去改良,改良後剛好適用於當時的時代,而因此聲名大噪。但其實沒有一夜的英雄,很多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科技,都是一步步累積而成的成果。如書中提到了愛迪生的留聲機、瓦特改良的蒸汽機等等,都是有真實的故事且有史實考證。

於此本書中明白,現在世界的不平均,與人類中人種或族群的優劣並沒有絕對的關係,主要都是環境造就現今的狀況。各大塊陸地的發展速度差異,主因是陸地軸向不同。東西軸向的陸塊,因氣候都屬於同個緯度,傳播上會比南北軸向的陸塊還要容易。因此造成歐亞大陸的東西軸,會比美洲和非洲的南北軸還易傳播與發展。這本書成為我目前讀的歷史書籍中,最具有說服力的真實考證。

在後面的章節,作者也提到關於歐洲與中國的差異有什麼不同。即便是現在長大了解稍微明白世界的局勢,依然不明白為什麼中國與歐洲的土地是相連一塊,在近代史中是西方遠超 過東方,主宰世界為什麼不是東方世界的帝國呢(當然,現在中國已經成為可以與西方國家抗衡的強權)?作者其中提出,歷史上歐洲的國家比中國經常性地侵略他人國土,或許因為如此,中國在歷史上反而是列強們瓜分的肥肉。

原來我以為太平局勢下的一統天下,並非完全的好事

以往我們所知的中國,除了分裂時期幾乎是大一統帝國。只要獨裁者一個決定,就否決所有應該要有的進步或創新。讓我想起清朝康熙皇帝與雍正皇帝因外國使節之禮儀差異,而下令全面禁教。此令使傳教士不得在中國境內佈道傳教,延續至南京條約後才開放。

現今的中國似乎也為同樣的情況。黨主席一聲令下,與其相異的相關人事物不都被套上許多不知從何來的帽子而退居政壇。

反之,歐洲的情況完全不同,地理障礙促成許多相互競爭的小國,提高競爭性。每個國家都能是創新中心,若其中一國拒絕創新,鄰國們卻跟進,拒絕的國家難免會被淘汰。歐洲的地理障礙使統一困難,但也因此成為技術與創新的流通。

這部的初版是1997年,出版至今已有25年以上,仍是許多知名作家與企業家推薦書單中的經典之作。親身讀完後,所獲益的知識與感受,非同小可。難怪是那些大人物推薦的書籍,名副其實。

arrow
arrow

    Mo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