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擷取自網路)
書名:沼澤女孩
作者:Delia Owens
翻譯:葉佳怡
出版社:馬可孛羅
推薦指數:★★★★★
(警告!!!!以下有劇透!!!!!!)
某日在挑選Netflix的片子時,看到排行榜與推薦欄皆出現《沼澤謀殺案》。分類被放置在推理懸疑的類別,且根據我平常看片習慣顯示著98%適合我。加上推理懸疑總會吸引著我的眼球,沒經過太多思考後就直接放入片單,等著之後比較能專注時再來細細品嚐。
在那之後不久與E參加國際書展,意外地發現電影的原作陳列於臨時搭建的矮櫃,才曉得那部電影是小說改編的故事,同時看到腰封的聳動形容,二話不說就將這本書放入當日的購物車中。據我過去的經驗,通常獲得好評且人氣進入排行的才有機會改編成電影,且書中的內容絕對會比電影精彩。結帳時默默地決定要閱讀完小說後再欣賞電影的故事。
前後大概花約不到兩週的時間將書本讀完,在闔上書本後,作者在我內心投下的震撼彈激起一連串的引爆。讀完後的當下,馬上和E分享與讚嘆那強烈的故事後勁,作者在結尾公布故事的真相、如何帶領著讀者進入故事中的節奏,與透過生物學的角度來比喻人類之間的行為等等,都讓我此本作品留下極致的好評。
《沼澤女孩》的故事設定於科技還未像現在如此發達的1960年代,地點於美國的北卡羅萊納州沼澤地。作者透過兩段時間軸描述故事的發生與過程。從死者被發現的1969年開啟故事的篇章,又在回到1952年故事中的主角奇雅年幼的時代。一面從時間的正向敘述,另一面再透過時間的逆流了解人物的背景故事,再交會於故事中案件的時間點。如此的寫法雖常見,但用於處女作且又是虛構故事的作者並不普遍。
沼澤女孩——奇雅,故事中的主角,在即將踏入校園前的階段,被酗酒的父親長期家暴已久的母親拋棄,遭逢哥哥姐姐相繼地離家,留下奇雅獨自地處於如顆未爆彈的父親身旁。即便她害怕父親的虐待與陰晴不定,她是個未滿七歲的孩童,依然欣慰父親至少還在她的身邊。小說中有特別著墨在她與父親之間的關係如何有了些微的變化,從恐懼到稍微拉近了些距離,且從父親那學會駕駛她未來重要的交通船。
然而,父親終究拋下她離去,奇雅不得不開始學習如何獨自在森林中的棚屋存活下去。
奇雅錯過許多我們認為孩子應該要擁有的童年與學習。她在幼年時沒人教導她如何與人互動,每當她出現在群眾前,總會被流言蜚語與偏見重擊,讓她更無法生存於社會中。
才翻了幾頁的故事,內心的不捨與心疼不禁油然而生。以現代人的觀點,會納悶地為什麼奇雅那幾位較年長的哥哥姊姊們不帶著奇雅一起離開?我覺得較大的可能性是哥哥姊姊也還是青少年,總得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能力去照顧他人。特別是奇雅在他們離開的時候也才六歲,要十三、十四歲的少年少女養育六歲的孩童,似乎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奇雅學會讀寫文字之前,她都是靠著挖掘貽貝與港口店家的小販做零頭交易維生。小販是在她母親離開後最照顧她將她當女兒疼愛的一對黑人夫婦,跳跳與梅寶。
我覺得作者設定跳跳和梅寶兩位人物極為諷刺。故事背景是於1960年代,美國真實歷史確實是種族隔離剛廢除不久後的時期,有色人種飽受歧視與偏見,居住地也是與白人人種分隔。但故事中,跳跳與梅寶即便被有著種族歧視的人群欺凌,他們卻極致地關愛一個被社會漠視的白人小女孩,使她生存下去。
每每踏入奇雅的內心世界,很難不去感受她內心的孤獨感如何包圍著她年幼的身心理。白晝時只有海鷗等野生鳥類的陪伴,寂靜的夜晚濕地生物的鳴叫,彷彿能夠理解奇雅內心世界的僅有大自然中無法用人類言語溝通的生命。
即便她可以尋找跳跳與梅寶的協助,她卻依然選擇獨自一人生活。即便之後渴望愛與被愛,卻又害怕再次地傷害。多次被拋棄的奇雅,使她築起內心和外在的防護網。在與泰特熟識時,泰特教會她讀寫與數字,同時也讓她學會愛與享受被愛。泰特給了她人生從未有過的情感與期望,可是當泰特如同父母兄姊般地離開她,她又再度地失去了愛人的能力。
「孤獨度過的時光慢慢從幾個月累積成一年。孤獨的感受已經強大到超過她的忍耐極限。她渴望聽到人聲,也想要有人陪伴、碰觸自己,但更渴望保護住自己的心」
人類的內心,總會比我們自己想像中的還要強韌。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即便初戀無疾而終,傷痛隨著時間慢慢地褪去,我們還是可以重拾愛人的能力。她遇到生命中第二個男人——柴斯,但這段關係對柴斯來說不過是打發時間的娛樂。他根本不愛奇雅,也不想與奇雅廝守終生,奇雅只是她向同儕炫耀自己的雄威的工具。
讀到作者鉅細靡遺地刻劃她受到柴斯傷害的段落,我不自覺地心跳加速,柴斯的行為和言語,屬於當今社會中的恐怖情人,幸好在當時奇雅逃離了她的攻擊,同時也對於她母親的離開有了第一次的覺醒。
瞭解故事的始末,讓柴斯成為故事中懸疑案的死者一點也不意外,作者還好心地讓他死了有全屍,且完好地舉行了喪禮(我實在無法饒恕施暴者的行為)。但我還是認為他的行為即便是死亡最為他生命的結尾也無法被原諒。
柴斯的死亡,奇雅必然成為頭號嫌疑犯。法庭上的正反兩方中如火如荼地展開,過程你來我往地描述非常精采,讓我像是在玩雲霄飛車那樣充滿忽上忽下的刺激感。最後奇雅被判無罪時,我內心狂喜,但謀殺案的真相究竟是什麼作者依然秘而不透。故事的結局是我們眾所喜愛的Happy Ending。她與泰特再次相愛與珍惜,不管是書本還是電影,此時觀眾對於真兇究竟是誰的好奇心早已拋置腦後,只再次地聚焦於奇雅往後的人生,與她是否過得幸福快樂。但這厲害的就是留下的伏筆,早已超乎我們觀眾所預期的驚呼。
這部分不多闡述,好奇的朋友歡迎自行觀看電影或是閱讀原著。
不過,辯論的部分我覺得在電影中並沒有呈現地如文字敘述般地精彩,反而將觀眾的焦點聚集於奇雅人生的過程。若對於被告與檢方的詰問和我一樣有極大興趣,可以讀原著的內容,更能體會其中的緊張感與刺激。畢竟是電影,無法將書本內容的所有細節都一一描述。
本身是野生動物學家的作者。我很喜歡作者於故事中會帶入許多生物的真實習性與行為,用科學角度來隱喻人類的行為其實也與這些生物大同小異。如螢火蟲、青蛙、螳螂等的求偶行為來描述奇雅對於愛情的感受。
像是書中提到「...不夠壯、不夠受喜愛的雄蛙會耍一些手段來拐騙雌性。他們會在雌性面前故意把自己瘦小的身軀過度膨脹...透過虛張聲勢及送出假訊息,他們到處找到一些交媾對象。...當有好幾隻雌蛙同時受到強勁的叫聲吸引而來,而強勢雄性正忙著跟其中一隻交媾時,這支較弱的雄性就會跳出來跟其中一隻雌性交配。」
確實和某部分的人類男性的求偶行為似曾相識,不禁感嘆大自然生物的相似之處。
我也很喜歡作者將陪伴奇雅的大自然巨量地擬人化描述,例如看似平常的海浪波動,在作者的筆下栩栩如生,「海水擁抱著她。她緊靠在大海強壯的身體上,被海緊緊抓牢、擁抱,她不孤單。」大海彷彿如她的監護者,庇護著她不受侵擾。
作者或許本身就是如奇雅一樣長期地孤獨生活於野外,可能多少投射自己的經歷於奇雅的故事中。對於奇雅和作者,溼地就是她們的母親與導師,教養著她們、庇護著她們。同時我覺得溼地或許也暗指著我們內心的那塊靜地。
若用一句話來形容此書,後勁十足且回味無窮是讀完後立刻在腦內出現的心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