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緬甸,「蒲甘」是理所當然必須拜訪的區域。
就在我們出發前三個多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宣布了一項重大事項。擁有千塔之城的蒲甘,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蒲甘給我的,是全新的旅行經驗,與過去所認知的截然不同。這裡並不像與過去拜訪過的國家或是城鎮那樣,有個什麼特別的景點必須去走訪,也不是因為哪個單一的建築或是景點特別著名,而是這城市的本身就是一個具有濃厚文化歷史的世界。
▲其中有個特色,當你在蒲甘的任何一個地方,環繞四周一定可以看到佛塔的影子。蒲甘成群的佛塔美景,使我體會到,信仰在這裡、在每個居民的心中,是一種堅定不移的心靈支柱。我們在蒲甘停留了完整的三日,這三天的旅程給了我許多難能可貴的邂逅,無論是風景或是人文。要離開時,我們都很篤定地,未來我們一定還會再踏上這片充滿佛塔的王朝。
▲記得抵達蒲甘的時候,已經早晨七點半。多虧前一夜的塞車與趕車驚魂記,比預計的到達時間晚了一個半小時,但至少安然無恙地抵達蒲甘。一下巴士,如網友們所描述的一樣,一群計程車嘟嘟車司機蜂擁而來,每個都熱情地問說「TAXI?」。但我們擔心這時候司機哄抬的價格是不合理的,決定等吃完早餐後,人潮退散再前往住宿的飯店。
▲車站旁的小吃攤,比我想像中還乾淨,但蒼蠅會在料理上菜後於盤子邊緣虎視眈眈著。
▲第一次的背包旅行,一開始有些擔憂自己是否可以負荷得了行李的重量,實際執行後,發現背包旅行的優點遠遠多於缺點。可以不需要上下車的時候、找路的時候等拖著笨重的行李箱,特別是路面凹凸不停的地方拖著行李箱其實是十分惱人的事情。(記得兩年前去哈修塔特,那時候因為車輛禁止行徑於小鎮內,從下車點拉著行李箱到飯店花費不少體力和時間)
▲而且這次的體驗,讓我有個強烈的感受是,我覺得背著背包旅行是非常「帥氣」的旅行方式。
過去旅行的途中,常常看到許多歐美背包客前後各背著一個背包,穿著簡便的服裝拿著地圖或是手機在探路問路,經常被那些人的身影深深地吸引住,也幻想自己也可以這麼帥氣。記得以前出國旅行,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出發前都會預想自己每一天的衣服搭配,只為了拍照可以拍出美麗又動人的瞬間,又希望照片中自己可以是時尚雜誌模特兒般地高挑優雅,衣服就會不知不覺越帶越多件,行李箱也經常像是手機記憶體空間接近滿載的狀態。
事實卻是,在國外那幾天,根本不可能每個帶的衣服都穿到,也不可能每個裝進去的配件都使用到,一切就是多餘的東西帶了太多XDDDDD
背包旅行的優點就是,只要帶你必要的個人物品,行囊必須比以往拉行李箱旅行的時候減少五倍甚至更多。
▲從巴士站到蒲甘區,一定會經過蒲甘的售票亭。
這是整個蒲甘區的門票,也是接下來拜訪蒲甘任何一座大型佛塔或寺廟的入場卷。售票亭就在公路旁,行駛大馬路往市區的路途上就會看到。緬元25000/人,折合台幣約500元左右,門票需要隨時帶著,進入佛塔參觀的時候都會查驗。
▲其實我還蠻意外蒲甘門票這點做的倒是挺先進的,他是使用拍照的方式來辨別持票人,每張票上會有一組QR-Code條碼,掃進去這條碼會顯示每個人購票時所拍的大頭照,佛塔入口的查票員會掃描以辨識是否為本人。
在有時候網路訊號不是很穩定的地方,我很好奇他們怎麼有辦法掃瞄出個什麼來。因為在蒲甘這幾天,我記得我常常遇到收不到訊號或是訊號不穩定的時候。
兩人在搭夜巴的時候,彼此碎念說全身好黏好不舒服,畢竟奔波了一整天又加上第一個晚上遇到差點趕不上巴士的驚魂記,渴望洗澡的心情在抵達蒲甘的飯店後更是難以抵擋的來襲,半夜就透過Booking.com的客服,詢問飯店是否可以提早check in 入房,可惜前一晚入住客人很多,所以無法提早入房。
不過,夜巴是緬甸主要交通方式,飯店也會結合這樣的交通模式,建立方便梳洗的系統給房客。我們在緬甸所居住的飯店,大廳都有供應房客使用的淋浴間,不管是抵達後或離開前都可以使用。這點我覺得非常貼心,旅客們可能晚上無法梳洗就直接搭上夜巴前往另一個城市,舟車勞頓又全身濕黏,此時的狀態下舒服地爽快地盥洗,接下來的旅程絕對是舒爽至極。
▲他是陪伴我們兩天的嘟嘟車司機,E先生和我都稱呼他為小哥。
小哥陪伴了我們兩天,他非常盡心盡力地滿足我們想去的、想看的、想吃的,儘管有時我的要求有些任性,我卻很佩服他。因為,他的臉上永遠都是保持著非常滿足的笑容。知足的氛圍,在蒲甘特別強烈。經常可見滿足、幸福洋溢的神情。我們的嘟嘟車小哥,是讓我感受最完全的例子。
他的英語能力其實說不上好,但搭配肢體語言算是還能溝通的程度,雖然依然會有雞同鴨講的時刻。這時候只要使用Google翻譯,任何語言障礙都能跨越的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天晚上,我告訴他想去看當時沿途所經過佈滿蠟燭的佛塔,但Candle這個單字可能在這裡不是那麼常見,只好使用Google語音翻譯來直接用緬甸語傳達我的想法,這一翻譯,讓我們留下深刻又溫暖的回憶。
那一晚是緬甸全國的點燈節,有點像是台灣農曆過年的元宵節,一樣都是需要燈火的節慶,在台灣是提燈籠、放天燈,在緬甸,是「點蠟燭」。從太陽下山後,街道呈現燈火明媚的景色,到哪都可以看到蠟燭的光火佈滿在夜間的蒲甘。無論大小的佛塔,彷彿被燈海圍繞住,大人小孩都在佛塔的周圍點燃燈火,明顯地感到這個節日的氣氛與歡樂。
▲據說緬甸的點燈節與潑水節一樣是非常重要且盛大的節日,點燈節是在緬甸的農曆七月十五日的國定假日,這樣似乎又是我們的中秋節與元宵節同時慶祝的概念!?在佛教真正的習俗是,緬甸人相信,在這一天,佛陀會返回人間,人們點燃燭光來迎接祂的歸來。
我和小哥提出想看被蠟燭包圍的佛塔之期待,在短暫的語言障礙下,小哥終於恍然大悟地明白我的意思。臉上滿是笑容地帶我們來到飯店附近的佛塔。一開始我們很單純地想拍照記錄這美麗又擁有燈海的夜晚,沒想到佛塔內正在祈福的居民們,比手畫腳的要我們一起點燈,臉上的神情,充滿溫暖且和藹的笑容,很熱情地歡迎我們加入他們的慶典。
▲起初以為只是想讓我們體驗一下點燈的氣氛,點一兩個蠟燭意思意思,但他們的熱情似乎不只一兩個蠟燭,而是提供「整盒」(像是我們去IKEA買的那種盒裝數量),似乎早已準備好讓我們盡情地享受這盛大的點燈節。
這趟蒲甘,除了觀賞日出和日落,並沒有特定的行程規劃,抵達飯店梳洗完安頓好後,才開始討論要去哪裡,屬於完全地隨意及隨興。儘管沒特別安排的行程,佛塔的巡禮似乎是來到蒲甘必須安排的日常。
嘟嘟車小哥似乎感覺到我們並沒有特別想去哪些地方,便從車內上方的置物箱拿出一張地圖,俐落地指著幾個佛塔,試圖告訴我先帶我們去這幾個地方看看。我還很厚臉皮地問他「Tour ?」期望他可以給我們當嚮導解說蒲甘的風俗民情,但他尷尬地笑著搖搖頭,急忙回我說「No, No, No」。但似乎也不是因為價錢的問題,他拒絕地十分誠懇,相處幾個小時後我才發覺,單純是因為語言沒辦法很順利地表達完整,或許他心裡也是很想介紹他的家鄉讓我們認識的吧。
蒲甘著名的就是千百座佛塔林立,數量比商店街的店家還多,對於和台灣不同的風土民情和建築物,大部分的人會抱持著興奮且好奇的心情走訪。但當地居民可能會覺得我們這群觀光客腦袋有什麼毛病,對他們來說再平常不過的地方,搔首弄姿的擺姿勢拍照用意何在,到佛塔祭祀祈福可是如他們吃飯、睡覺等般地日常生活。對於我們這些外來者,處處可見新奇之事、讚嘆那些平常在自己家鄉所看不到的人事物。
第一天我們先遊走幾座比較著名、熱鬧、觀光客眾多、香火鼎盛等的佛塔。當作初步了解這裡的環境與文化信仰,也是嘟嘟車小哥介紹我們該去的幾座佛塔。佛塔群有著形形色色的外觀,有些紅磚有些白磚,每一座的建築設計都獨具特色,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每抵達一座佛塔,就是不同的體驗與感受。
有些可惜的是,來到蒲甘的任何一座佛塔,瞬間變成文盲,就算英語能力再好,在這裡完全派不上用場,因為牆上、告示牌上,全是彎彎曲曲的緬文,只能站在前面發楞一會兒。語言完全不通的狀況下,很難理解這座佛塔的由來與意義。
有些佛塔內部有著豐富美麗的壁畫,每個佛祖、人物等細節,皆是過去那些偉大的壁畫家一筆一筆的傑作,這時候似乎是培養自己看圖說故事的能力,沒有解說的情況下,我們也只能自行猜測神話故事的內容與傳說。瑞西貢佛塔、阿難陀寺(Ananda Phaya)、Htilominlo、Thatbyinnyu Phaya等,是嘟嘟車小哥推薦我們的景點,似乎都是理所當然的觀光客路線,
每到一個地方就會像理所當然的例行公事,告訴我們他會在哪裡等我們,也親切地跟我們說「Take your time.」,緩慢的語調與和藹的笑容目送我們進佛塔內。不曉得在我們抵達之前,他已經有多久的時間都在這樣看著來來去去的人潮,這些重複的路線,會不會令他感到職業倦怠、感到枯燥乏味。
▲瑞西貢佛塔,第一個印象就是「金碧輝煌」,在晴朗無雲的藍天下,更能顯現耀眼的佛塔。
一早塔內有許多信徒早已跪坐在各個角落,雙手合十地祈求心願,人群中,形形色色,小到剛學會走路的孩童,老到步履蹣跚的奶奶們。臉上塗抹著塔納卡的女人與小孩,一群貌似十五歲到十七歲之間的青少年們,一個五六歲的女孩模有樣地模仿爸爸跟奶奶地磕頭祈禱,原來,緬甸的信仰從小耳濡目染,還在襁褓之中就會被大人們帶進佛塔內祈禱,難怪他們的信仰如此堅定不移。
▲天氣好,拍起來就是種美好XDDDD
佛塔入口處、內部的迴廊、外處的停車場,都有著攤販的身影。我們不管長相穿著都與緬甸人沾不上邊,攤販一與我們對到眼就會開啟國際化模式,沒幾句英文、沒幾句中文,有些甚至こんにちは,想盡各種學到的打招呼用語,就是為了博得我們的注意力。但有些攤販們的行為舉止有些還真的會得到不少觀光客的關注。
▲我就十分好奇她們頂著西瓜時使用的道具是什麼,沿途也有攤販在賣那個竹子編織成的平衡器
似乎也不是有平衡器就能平穩地移動,這樣頂著一大盤的西瓜,以街道當作伸展台的訓練,她們應該都非常有當模特兒的天賦,另外,還能順便遮陽避暑。
有些寺廟大搖大擺地拿著相機手機進去也沒人理會,有些寺廟嚴格地命令觀光客要把相機手機鎖進櫃子中,禁止拍照攝影。
▲Kyan Sit Thar Umin就是禁止我們帶相機手機進入,連在他眼前放入包包也無法過關。而且管理者堅信每個人類都有手機,不只看你放相機,堅持要你把手機也鎖進去。起初是認為有點過度控管,我相信裡面也會有管理者在監看,但之後看到有些遊客把告示牌當耳邊風地拿手機出來拍照,可以理解那些年輕弟弟妹妹的堅持。也從這點感受的到,他們非常保護自己的信仰與文化,且也希望遊客們尊重緬甸的寶物。
台灣的寺廟、佛寺等也不算少,但卻沒有像蒲甘這樣來的密集分布,在街道移動時,每幾秒鐘就能看到一座佛塔,是小是大的對比,香火鼎盛及門可羅雀等的反差比比皆是。
緬甸是個全民信仰佛教的國家,無論哪座寺廟或是佛塔內一定會有佛陀的雕像,有些的佛陀數量比預期中的還要多。
▲阿難陀寺內佛陀的模樣與我的認知中,佛教的釋迦牟尼佛不太一樣,長相、穿著、姿勢,都與在台灣從小知道的不同。東南西北各一座佛陀,每個姿勢與衣裳都不同,意味著四座佛像都是不同的佛陀。
這與宗教在傳布的時候,多少都會與因區域性而演變成不同的樣貌與型態息息相關。儘管都是佛教,卻也細分出許多派別及故事。緬甸的佛教宗派屬於上座部佛教,或許以前歷史課本比較常聽到的是「小乘佛教」,由於被認為有貶抑的說法,大部分的南傳佛教並不承認這樣的稱呼。我們在佛陀四周,從不同的角度及方向觀察著祂的表情變化,同時也觀察底下跪坐著雙手合十祈禱地信眾們,嘴裡喃喃地唸著,似乎也被感染到莊嚴的氣息,身體不由自助地肅靜,任何行為與步伐都變得小心翼翼,深怕驚動到虔誠的民眾。
之後我們看到了一個畫面,讓我們傻住了幾秒,瞬間打破這莊嚴地聖地。
有個大約一兩歲光著屁股的小男生,突然逃脫母親的掌控,在佛陀的面前蹲了下來,光溜溜地屁股在信眾們面前一覽無遺,磁磚的暗灰的土色漸漸變成深的土黑色渲染開來,周圍有些人也無所謂地經過,也有人哈哈大笑,或許也深怕自己踩到這位小弟弟的排泄物(參觀佛塔寺廟要脫鞋脫襪),母親一臉無奈地衝過來拿著小弟弟脫掉的褲子擦拭那塊變色的地磚。
或許大家認味在佛陀前撇尿是件非常不雅之舉,但相信祂的慈悲會原諒這位小弟弟。
我跟E先生說:「會不會我們一路踩來的地上其實都是乾掉的屎尿?該不會剛進來的尿騷味就是這樣來的吧?」兩人笑了笑後,繼續以方形軌跡閒逛於佛塔內,這也造就我稀少光線的環境,更努力低頭檢查路上有沒有什麼液體或是固體的障礙物。
無論在佛塔的內部還是外部牆內區域,只要踏入佛塔的領域就是得脫鞋。就算是熱騰騰的地磚,也必須硬著頭皮踩上去,因為這樣才能回到出入口。我多次的懷疑,緬甸居民的腳底板是不是有偷偷植入什麼防燙皮層,為什麼每個人都可以在如此炙熱的地磚上緩慢地行走,甚至有些還可以站很久。
▲雖然氣溫才30度左右,但長時間曝曬於太陽下的地磚,踩上去根本像是50度的熱石,就算人類的腳底板的皮層比其他部位的皮膚厚實,長時間踩在上面痛感只會遽增不減。經過豔陽下時,會自動地加快步伐進入陰影的舒適圈,因為我強烈地感受到腳底板在燃燒。
▲阿難陀寺的外觀粉粉亮亮的,沒有太複雜的雕刻或是裝飾,但在路上行駛經過時,卻可以一眼注意到她的存在。
▲據說這座佛塔有蒲甘最美佛塔之稱,可能與他那種淡粉色的建築材料有關。
除了最美的佛塔,蒲甘高度最高的佛塔「Thatbyinnyu Phaya」也列入嘟嘟車司機的推薦List。十分熱鬧且香光鼎盛的佛塔,佛塔外圍類似個大型公園及市場,各式各樣緬甸特色的攤販們環繞在塔外,只要跟你對到眼就會希望你能參觀一下他們的產品。
▲每座佛塔都不只有一個出入口,通常都是東南西北各有個入口,假設想要從不同的出入口進出,就必須準備塑膠袋裝鞋子,隨時可以選個出口離開,也避免找不到一開始是從哪個入口進來的。
▲Htilominlo的外牆整修中,遊客依然絡繹不絕。
我們發現到,有些佛塔內部幾乎沒有照明的燈光,但佛塔內卻不會黑暗到不見五指。當太陽光透過佛塔的入口或是窗戶撒入時,光線會正好打在佛陀的臉上,建築物結構所設計的不可思議,使我們讚嘆了很多次,也好奇過去的人們如何知道這些奧妙。
▲達瑪雅吉佛塔,又是一個人熱鬧到沸騰的景點,或許只要是有名字的佛塔,人群都是同樣的大量吧?!走完那些觀光客必去的行程,我默默決定只要看到想拍照的地方就請司機小哥停車。
▲無名佛塔是我們第一天最後的景點,也發現雲層厚度失去了看夕陽的機會。
▲司機小哥的作品,必須發表!!!!第一天由於兩人是舟車勞頓地抵達蒲甘,晚餐後就早早走回飯店休息。
司機小哥非常主動地與我們爭取欣賞日出的行程,說他隔天可以帶我們去看日出,曉得是為了妻小努力賺錢,加上我們覺得他服務不錯,決定第二天也是和他包車。第二天四點半,我們與他在飯店門口會合,他帶我們去地圖上沒有的地點看日出。
蒲甘的日出與日落是來到這兒絕對不能錯過的景色,在緬甸大地震以前,蒲甘的佛塔並沒有特別管制,遊客們可以隨意地攀爬至佛塔上看日出和日落,Instagram許多外國人網美照也是這樣吸引人氣,但自從被禁止之後,可以看日出和日落的地方只有人工山丘或是你得花5塊美金上Tower,不只景色壯觀,人群也自然地壯觀...
由於我查詢至高點幾乎都是人工山丘,並沒有哪座佛塔可以開放趴爬,只能詢問小哥有沒有什麼祕密景點。這時候證實的是,若想去哪想幹嘛,問熟悉當地的當地人就對了。
小哥帶我們來到的是,同時俯瞰伊洛瓦底江,欣賞日出的光芒灑落在佛塔上,且配著熱氣球上升的光景,重點是,遊客並沒有很多,在欣賞眼前的美景時,伴隨著是清晨的螟蟲鳥叫聲。
▲我們是第一組抵達的遊客,當時還以為是祕密景點,除了我們,指感受的到寧靜的無聲。但天亮後,有其他嘟嘟車陸續地行駛了過來,看樣子並不是什麼祕密景點,佛塔不能攀爬之後,商人也是會想渾身解數來招攬生意吧。
▲但陸續來地遊客也不會多到像在佛塔那樣般地門庭若市,不影響天亮後所呈現的美景。
個人覺得日出最美的時刻是太陽尚未升起,天卻漸漸變地明亮的那一刻,那時候天空的色彩彷彿調色盤上的漸層色,一層又一層地逐漸破曉。
▲東方的雲層並沒有西方來的厚重,沒有雲層的阻擋,太陽逐漸升起時的形狀特別完整。
有種像是探頭的小孩在觀察什麼時候可以顯露自己的存在,清晨的有點寒冷的空氣,變得漸漸溫暖,蒲甘的溫差也挺大的,天亮前剛抵達這時,稍稍覺得冷。
▲太陽漸漸露面之後我才發現,我眼前居然有這麼多座佛塔,不愧有著千塔之城之聲譽。
當我注意到遠方有幾塊橢圓型似的大顆石頭,那時候以為是佛塔群之中的特殊外觀,漸漸察覺他的真面目,熱氣球!!!!!!!!!
▲遠方的熱氣球漸漸一顆顆被升起,儘管距離我的位置還非常的遠,不過能夠看到熱氣球搭配日出下佛塔的風景,令人特別感動且亢奮。
▲我們在這裡停留到太陽完全升起,天空也漸漸呈現蔚藍的顏色,從黎明時刻開始欣賞天空改變的樣子,美景像幻燈片般地自動切換,心中會不自覺地讚嘆且感動。
地圖上找不到我們看日出的地點,當時定位也不是很準確,無法分享給正在閱讀此文章的大家。假設出發前已經事先做功課也做了許多查詢依然找不到結果的話,建議可以抵達當地後詢問一定比各國觀光客更熟悉的當地居民或是飯店人員,他們反而會提供一些網路上沒有的資訊,甚至是隱藏秘境。
看完日出後,小哥問我們今天有沒有想去的地方,他很積極地想爭取再一天的司機權。他人很好又認真努力,所以第二天還是繼續包他的車,請他帶我們去舊城區以外的地方走走,搭車也比較輕鬆,不需要找路或擔心蒲甘車水馬龍的潛在危險(緬甸人開車都兇猛)。
看日出的時候我肚子會不時發出抗議,才想到早餐還沒吃,再請小哥載我們回飯店,過一小時後再來接我們走今天的行程。
Iza Gawna Pagoda, Nan Myint Tower Bagan,是這天小哥帶我們去且有名字的地方,其他時間我們幾乎都探索未知的佛塔。
▲Iza Gawna Pagoda在蒲甘是鮮為人知的佛塔之一,他有許多蒲甘較大佛塔中沒有的特色,比較像是多個佛塔聚集成為一個區塊,沒有特別高大的主佛塔。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在裡面看到了僧人的蠟像,當時我一直以為他是活生生的人,又不好意思一直盯著看,在塔內飄啊晃的,才察覺原來是蠟像!!!!
▲Iza Gawna Pagoda不大但也是有許多信徒前來祈福。
▲平台上只有一座不大的佛塔,看起來與沿途街道所看到的佛塔沒什麼區別。
▲塔內擠滿前來祈福的民眾,雖然這佛塔並沒有前一天來的高聳,但依舊也是座香火鼎盛的佛塔。
離開這座滿是人群的塔,也好奇地走到另外一座門檻低矮的佛塔,就發現有個僧人盤腿坐在塔內,E先生看到的時候就問我是不是真的人,但他又完全不動的像個假人。
▲我來來回回觀察他約五分鐘,我一直覺得他是真人很大的原因是他手背上的青筋,看起來就像是真的阿!!!!!!!!! 結果我發現他眼睛連眨都不眨一下,才確定他是蠟像。由於看不懂緬文,但似乎是對此座佛塔做出偉大貢獻的僧人。
離開Iza Gawna Pagoda之前,我們注意到有一座特別突兀的圓形高塔座立於佛塔群中,問詢問小哥那座塔是否可以上去欣賞風景,他用幾句簡單的英文句子跟我說可以上去,只不過要額外收費。不太確定跟我說一人要多收5塊美金,於是我們決定出發前往黑色屋簷的高塔。
▲他算是俯瞰蒲甘平原最高的一座瞭望台,而且裏頭有著我在蒲甘搭到的唯一一座電梯。
▲想日出時擁有空拍機或是熱氣球視角的話,早上五點半之前就可以先來等營業入園。
一進大廳有人會遞飲料請你,還能體驗緬甸防曬乳的製作與塗抹。電梯伯伯(因為沒有小姐)會引領著你搭乘電梯,往最高的樓層前進,那時我已經準備俯瞰整片蒲甘平原的佛塔群。上去後,不管是視野還是氣溫都有彷彿另一個世界。
▲佛塔離得有些距離,視野卻非常遼闊,也看的到遠處的伊洛瓦底江。
照片中的畫面很難感受到那種寬闊的療癒感,只能說這5塊美金花得非常值得,微風徐徐地吹拂著汗流浹背的我們,提醒著自己心必須靜下來,炎熱感就會慢慢褪去。
▲蒲甘的佛塔群散佈於四處,幾乎沒幾公尺就可以見到一座佛塔。
遠處的佛塔群,大部分都是不知名字的佛塔,有些只有編號,有些連編號都沒有,也不曉得那些無名座立在那兒有多久,見過多少的季節更迭,希望可以等到願意認領他們的善心人士,保護著這些歷史的寶藏。
之後遇到那位再也不會見面的沙畫家ZAW,替我們介紹許多緬甸的神話故事與傳說,也幫我們在眾多的無名佛塔之中紀錄當下的美景,他讓我更強烈地感受到,信仰,在緬甸人的心中,是多麼重要且寶貴的寄託。
▲他說這些佛塔都是有心人士認領的,只不過能否入塔內參觀得看到守護佛塔的人會不會來清理。
▲當我站在這些已經擁有幾百年歷史的佛塔之中,頓時感到類真的非常渺小,生命也非常短暫及可貴,時間或許帶走了蒲甘王朝的生命,但佛塔代表著朝代曾經存在過的證明。
與ZAW道別後,嘟嘟小哥帶我們到新城區去享用午餐,但實在很不巧地碰上整區停電,只好滿身汗水地在戶外享受我們的午餐,緬甸停電,或許是全國都面臨的窘境,難道緬甸也非常注重全球暖化的議題嗎(!?)
午餐後E先生提議想去看些手工藝術品的製作,小哥帶我們來到一間似乎與他有配合的店家。
一進去就看到許多金屬結構的展覽架子,每個架子上陳列著滿滿的充滿藝術氣息的各種容器、櫃子等擺設收納品,且空氣中瀰漫著很特別的香氣,感覺很像走進緬甸另一個世界。裏頭的擺設與商品,與大門的另一邊塵土飛揚的街道顯得有些格格不入,這裡用比較對比性的字眼來形容的話,就是很高級、高貴,每個物品上的標籤皆以美金計價,店內除了我們,客人都是有著輪廓深的歐美人士,讓人不禁懷疑這樣的店面在蒲甘該如何維持生計。
其中一位店員指示我們可以往店內的內部前進,裏頭是這些產品製作的工廠。
進入工廠那一瞬間,不得不說,當下真的驚豔到目瞪口呆,原來在緬甸也可以看的到類似日本職人的技術,一層層的編織、一筆筆的上色、一刀刀的雕刻,精湛的工匠技術,真的是打從心底佩服。工廠內男女分工合作地製作自己負責的部分,男人負責大部分的製成,編制、磨平、鍍漆、染色,女人則是一整群坐在鋪著榻榻米的高台上,一刀刀的雕刻。
▲這位雕刻大象的職人令我印象最為深刻。
很好奇他是練習了多少次才有辦法讓每隻象的大小、間距、紋路等都一致(至少肉眼看不出來他們的差別),光是他的技術讓我足足在他面前多停留的10分鐘,那時候也希望我盯著他的視線不會讓他凸槌,幸好他無視我的注視,非常專注於他的作品中。
心裡想說可以買個紀念品回家,事實上,商品是純正的手工藝品,價格上也不像門外的世界來的廉價,我看中的商品幾乎都要50塊美金以上,拿起商品看價格時也會下意識地在心裡驚呼一下,又再次默默地把東西放回去,跟店員揮揮手說沒有很喜歡,但真相是價格負擔不起。最後買了一個可以裝飾品等的小盒子,準備當伴手禮送給很照顧我的一位阿姨。
離開工匠的店面,我與嘟嘟車小哥詢問今天是否看得到日落,他的回答卻讓人感到失落,他看了一下天空後,再依他的經驗判斷為有些難度,建議我們回飯店休息後晚上帶我們去看點燈的蒲甘夜景。但我抵達飯店後,小哥離開約十分鐘左右我便後悔了,就算今天雲層偏厚看不到完整的蛋黃,應該還是得在日落處等待傍晚的彩霞,畢竟夕陽光穿透雲層的畫面也是非常美麗的景色。
我請飯店櫃台打電話給小哥,請他回來接我們,讓他這樣臨時奔波蠻抱歉的,他一抵達的時候我非常迅速地與他鞠躬道歉,包容我這樣的任性,變來變去的行程,也不會與我擺臉色,個性怎麼可以如此NICE!!!!!!
因為日落時間是五點半,我們快五點才出發,他非常盡責地以飆車的方式往欣賞日落的地點衝刺,且一路狂按喇叭。嘟嘟車照理講無法這樣操勞,很耗油之外,又容易故障,但他盡心盡力地為了讓我們可以看到美景馬力全開地上演玩命關頭。
幸好最後改變主意,也多虧有了嘟嘟車小哥,我們還能稍微看到夕陽的景色。
▲同樣來到看日出的地方,看著夕陽西落,蒲甘的地形是遼闊的平原,其實只要位於夠高的地方,無論哪個地方都是日出日落的好位置。
在佛塔禁止攀爬之前,想看日出日落就會有非常多的選擇,另外也非常有很高的機率選到人煙稀少的佛塔,重點就是得爬得夠高。
▲即使沒有看到晚霞的蛋黃,依然非常美麗,對E先生來說,日落最美麗的一刻是當太陽完全落下後,那漸層的黃昏彩霞,白色的雲朵被染上橘黃的色彩,天空轉變為橘紅色,那時候的景色會令人覺得非常感動。
▲很可惜道別前我依舊沒詢問小哥的名字,或許下意識地覺得即使知道名字,
也是再也不會見面的一期一會,旅行就是這樣吧,
許多當下碰到的人事物,此生或許不會再碰到及再見面,
但此刻,我們真誠地對待、珍惜眼前的所有事物,讓美好永遠留在記憶裡。
▲非常感謝小哥這兩天的服務,特別是第二天晚上的到佛塔內點燈,那會是蒲甘感到最溫暖一段體驗。
這樣的機會,實在是可遇不可求,誤打誤撞地選到他們盛大的點燈節出遊,雖然到哪人都人滿為患,但當下的氣氛與實際點燈的感覺,意猶未盡,願蒲甘人民都能永遠保有這份純樸的溫暖。在蒲甘旅行的最後一天,我們與飯店租了電動車,開始我們的探險之旅。首次的市區探險,一次就愛不釋手,完全上癮。
上午在伊洛瓦底江旁的一間觀河餐廳(之後會介紹)放鬆及享用午餐,下午就是漫無目的的隨意繞繞,看到哪條路想鑽就騎過去,看到哪間寺廟想參觀就停留。整日愜意且以緩慢的步調,觀察這裡的人民生活。
▲佛塔群內有許多只有電動車寬度的小路,無法會車,像是一位探險的學者,尋找文化歷史的奧妙。
漫無目的地經過許多沒幾位外國觀光客的佛塔,攤販也是屈指可數,更能感受到當地的生活文化。當我騎在E先生後頭時,看著他揹著包包的背影穿梭在小徑裡,周圍環繞著佛塔及林蔭,紅土時而飛揚,像極了在未知地探索及冒險。
▲來到人少的佛塔,我們就將電動車擱在一旁,隨意觀看。
並不了解這座佛塔的名字與由來,或許連地圖上都沒有特別標出她的所在位置,就是單純地用心感受,感受這裡的氛圍與當地人民的日常。
▲雜草叢生在蒲甘非常普遍,也容易有著孤獨坐立於草叢中的佛塔,必須穿越黏住你衣褲又刺人的鬼針草裙,
才有辦法靠近一點觀賞佛塔的模樣。
拍完這張照片,我頓時後悔自己走入草叢中,又粗又刺的鬼針草,讓我如坐針氈,必須一根根的親手從褲子纖維中去除,探險中,總需要體驗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但沒想到是用手拔除鬼針草...
整個下午藉由電動車,從舊城區到新城區,深入許多沒有觀光客只有當地人區域,其中意外地發現緬甸人很常在街道上用黑色的大鍋炒菜,很好奇經過的車輛所濺飛的塵土泥濘,難道不會變成另一種調味方式嗎?在蒲甘,找不到如在仰光那樣的鋼筋水泥建築物,更不用說高樓大廈,甚至連夜晚的路燈,都感覺是有些灰暗,只因我們剛好碰上點燈節,街道才會被佈置成像過耶誕節的氣氛。
在台灣我們都是藉由機車通勤的上班族,對於騎車這樣的交通方式,應該是要非常熟悉才對,但在蒲甘騎電動車,卻讓我懷疑了自己的騎車技術,這裡的人們與台灣交通術語中所謂的「三寶」扯不上邊,無論騎車開車,大家都是在比快比兇,和他們跟我們互動時候的感覺彷彿每個人都有雙重人格,嘟嘟車、汽車、遊覽車、機車等,喇叭當作音樂在播放,連我也下意識地擔心自己若不按喇叭是不是會被車撞。
蒲甘最後一日中依然沒有見到夕陽的緣分,但三天皆是炎熱晴朗的好天氣,日落是我們在蒲甘的遺憾,似乎更再次提醒著,緬甸不會只來這一次,故事未完待續。
▲電動車的探險,更讓我確定,蒲甘佛塔的美,並非個體的美,而是成群之美。
蒲甘最後一日,用緩慢地方式,沉浸在最後的時間裡。
蒲甘是我這趟旅行中,最喜歡的城市,人文、景色,甚至是食物,都是令人驚艷且回味無窮。人心的溫暖,佛塔建築所遺留的歷史感受,佛塔群的壯觀,只能意會,無法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