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擷取自網路)
E習慣在Netflix翻找新片或是備受高評價的影劇,去年年底在網路上討論地火熱地戲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引起E的興趣。除了題材上的創新,可能多少也是因為主演的演員是兼具漂亮與可愛特質國民妹妹的朴寶英。
從片名能破題地理解,是精神疾病方面相關的議題,隨著深入劇情後發現,題材新穎,也會有令人省思社會現況的題材。他看第一集的時候我正在視訊上課。途中被他笑到岔氣的狀態吸引而無法專注於課程,不禁好奇到底是怎樣的故事內容與幽默橋段。於是也開始同樂地進入這齣戲劇的故事中。
***以下觀後感會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朴寶英飾演的鄭多恩,是位高度同理心的護理師(我覺得似乎也有高敏感人格與共感人格的特質)。這樣的特質,影響她無法拿捏與病患之間的距離且難以勝任高效率的工作內容,而使她在內科部門時遭遇不少主管與同儕的斥責與冷言冷語。當被調配至精神科部門後,敏感的她對於周圍的人所有行為舉止容易存於內心的劇場,擔憂那些交頭接耳、那些看似平常的閒聊,是不是都是以她作為話題。
幸好她的敏感與小劇場只是沒自信下的多慮,同事與主管們都非常地歡迎與照顧她,讓她在精神科部門能與病患們漸漸地產生情感的連結。那些在內科習得的專業能力,她早已熟悉流程與操作,反而對於病患們的背景故事產生好奇,花更多心力與時間傾聽病患的內心。
劇情中詮釋幾個日常生活或多或少能有聽過的精神疾病或較為人知的精神疾病:強迫症、妄想症、恐慌症、創傷症候群(PTSD)、躁鬱症、憂鬱症等。然而,即使聽過這些醫學名稱,甚至日常與朋友談笑風生中,會用此些疾病來調侃揶揄彼此。實際上以上疾病的真實症狀與治療方式,卻如同遠方的哭聲。
然而,那些虛構的故事與人物,在我們身邊可能是真實的存在。
首集病患吳莉娜的母親用「這是為妳好」的情緒勒索,使吳莉娜失去自我與生存的意義;因工作壓力及受到上司長期的職場霸凌,無法好好生活且差點自殺的金城植;屢屢在公職應試中失敗的重考生金書完,進入電玩世界而無法分辨虛擬與現實的妄想症中;求職不順遂且生活艱辛卻被詐騙集團騙走全部財產,而成了重度被害妄想症的鄭夏藍;還有為了討好周圍的人、為了讓他們喜歡自己的邊緣型人格患者才熹;因工作壓力而飽受恐慌症之苦的主角友人宋裕贊;甚至主角鄭多恩因自己照顧的病患輕生,陷入重度憂鬱。每個精神疾病的背後都有著那些不為人知、不為人理解的故事。
以為是離我很遠的因素,事實上卻沒那麼遠。即便我從未經歷或遇過精神病患的真正狀態,但這部戲劇讓我更深刻明白,無論誰都有可能因生活壓力的累積或一瞬間造成的創傷而罹患精神上的疾病。同時讓我認識精神疾病的樣子,了解精神疾病的發生,是由許多的無力與無可奈何壓鑄而成的。
E曾經有過照顧憂鬱症患者的經驗,他在觀看時輕描淡寫地表示,主角恩多的情況已經處於重度憂鬱症,且憂鬱症確實會突然地、沒來由地入侵我們的身心靈。讓人陷入陰鬱、失憶且無生存意志,不吃不喝,毫無活動的念頭。病人本身的無力,照顧者也會被弄得精疲力盡,身心俱疲。即便狀況好轉,病根、後遺症或藥物的副作用會跟一輩子。
好消息是,或許傷痕與症狀會殘留,卻可以與之共存地讓生活不再被其影響。過程或許會很艱辛,但必須相信世上總會有那麼幾位與自己是站在同陣線、有著類似經驗的夥伴存在,一起對抗著生活的磨難與痛苦,一起在黑暗時等待與迎接清晨的到來。
我覺得一部戲劇之所以耐人尋味,必定是其中有著許多令人省思的議題與幾分溫暖人心的真實。
劇中除了對於病症的描繪,同時以護理師的角度看待精神病房的環境與理解從業人員自身的困頓、掙扎與脆弱的一面。其中也描述醫師與護理師之間的關係。現今的社會階級,醫師的份量與抬頭依舊是高於護理師。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很難讓外行人理解這兩者的關係為共生。劇中深刻地刻劃,醫生需要護理師的存在,而護理師也需要醫師的專業判斷。即便過程中會產生爭執、不諒解與誤會,倆著依舊需要在最後握手言和地在病房內共事。
劇中也有非常多片段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小組長朴秀妍與憂鬱症患者權柱映的那段幾分鐘的對話。
(圖片擷取自網路)
「不要太奮不顧身,妳會很累的。即使盡了全力,但只要想起沒做到的,又會覺得慚愧。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妳會很愧疚,連自己漸漸枯萎也感覺不到...為了孩子的幸福,對於自己的幸福,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憂鬱症患者權柱映在小組長朴秀妍身上看到過去的自己,而小組長朴秀妍也剛好正因焦頭爛額處於臨界值。兩人在幾分鐘的幾句話中,像是找到尋覓已經的夥伴而被治癒了。我覺得這片段應該替社會上眾多周旋於工作與家庭間的職業婦女製作了一碗溫暖的雞湯。
不禁讓我感到好奇,照顧精神病患久了,照顧者是不是也容易被影響而心理也容易生病?當護理師的小組長,壓力到臨界值時,平常會跟她針鋒相對的醫師建議她寫一些關於自己的自傳。幸好小組長自己也意識到了一些警示,暫時抽離那些會讓她煩躁的環境。每個人都會因生活的壓力感到疲憊與困擾,每個人都需要按下生活的暫停鍵,讓自己喘口氣。
(圖片擷取自網路)
主角鄭多恩就沒有小組長的意識。細心敏感的她,當病患金書完離世,心理的防衛機制啟動,解離症狀卻驚嚇到了劇中的周圍人們與螢幕前的我們。
我似乎多少能對她出現這樣的反應與狀態,有些感同身受。曾經,我也有過因為內心的打擊過大,出現過短暫性的記憶錯亂。那些傷心、痛苦、難過的記憶,像是內心的保護傘啟動了緊急防護裝置,為了避免崩潰而倉促地將那些不愉快的記憶趕出腦中,讓一切恢復成原本的狀態。防護裝置保護我脆弱的內心,將那些重大的改變與挫折,看似不曾發生過,給了我一個假象的狀態。
但防護裝置無法幫助我們面對與成長,只能暫時地遠離那些我們不願去想起的事情。當病人沒有了病識感或想恢復的意志,就很難有了完善的治療。
(圖片擷取自網路)
故事在最後提出的議題也非常值得觀眾們探討:當病患離開了精神病房回到社會上,該怎麼回歸社會框架下的「一般人」繼續生活與生存。以多恩憂鬱症治療完成回到工作崗位的例子,貼切地描述當迎接清晨前,會出現怎樣的黑暗。
當多恩回到職場繼續上班,被病患的家屬得知病歷,引發家屬們的強烈反彈與激烈抗議。看到這段被歧視的橋段,我自然地也替她的委屈打抱不平。抵抗的家屬們難道沒想過,正因為護理師有過類似的經歷,更能理解病患的需求與關卡,反而更能站在病患的角度思考。幸好劇情發展,多恩有位能夠完全理解立場的上司宋曉信「阿長」與體貼包容的同事們。當阿長幫多恩發言,一一地嗆足所有當面對質的家屬時,內心極度爽快!
但是現實中的社會與職場,能夠順利地像劇中一樣被接納與體諒嗎?當被社會大眾貼上有過精神疾病史之標籤,能夠同理且內心不起任何漣漪的接納的人,真的存在嗎?我覺得不管是誰,出發點難免都為自私的立場。每個人首先會擔心的,一定是自己相關的人事物。護理師鄭多恩並非家屬生活中相關的親朋好友,自然地難以轉換立場與腦袋,自然地無法包容。
(圖片擷取自網路)
阿長說:「沒有人想得到精神疾病,它就是不知道會在何時何地,突然發生在誰的身上,完全無法預測,所以請大家不要那麼肯定自己不會得到這種病。」
結論而言,我認為這部除了更深入地了解精神疾病,也是提醒我們該拋開偏見、歧視,更加平常心地去接納與了解心理的病症。同時學習面對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更加地疼愛自己、傾聽自己內心的想法與需求。劇情多恩曾經說過一句「與其花力氣讓別人喜歡你,請你先多多喜歡自己,珍惜自己」,對自己,坦承與擁抱那些不完美的部分,好好地,愛自己。
第一次寫關於韓劇的心得感想,題材非常值得更深入地探討,推薦指數五顆星。
韓劇的題材,近十年突飛猛進。記得學生時期,日劇較為主流,現今已經被韓劇迎頭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