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貓後的生活,讓我領悟許多養貓的境界。目前為止,我認為最大的境界就是對於生活規範的寬鬆以及常常忘記自己有養貓。
因我的性格較易焦慮不安,起初帶他們回來時,他們所有的動靜每分每秒影響著我的身心靈。對他們禁止這個和那個(即便他們聽不懂),那些關於貓咪天性的本能,我以為自己可以控制得住。殊不知,徒增自己不少的煩惱與白髮。
一開始限制他們活動的範圍,夜晚時的活動範圍從小房間循序漸進地擴大至客廳,目前已經開放主臥房讓他們進來一起睡;初期當我們在外上班或出遊時,經常透過手機連接的攝影機,監視他們在家裡的狀況。擔心會不會頑皮搗蛋,或是破壞家裡的物品,現在卻變成快回家前才想到自己家裡有寵物。
這幾個月察覺到自己似乎變得能放下一些不需要去緊張的事物,似乎變得更加平靜地去看待他們的天性,也似乎更能接受他們的需求與反應。
貓養寵物的心情轉變從擔憂和焦慮,漸漸地變為接納與不要緊。起初他們弄髒家裡、弄破弄壞物品,不自覺地伴隨著厭煩與憤怒的情緒,現在髒了就擦乾淨、亂了就整理,已經溶於細胞內的吸塵習慣變成了日常生活。強迫症的病症似乎減緩不少(E看到這句話可能會持反對立場),至少在家中各處飄散的貓毛就偶爾清理,容許些許的毛屑進入眼底。
發現物品雜亂或掉落,變得不怎麼在意翻倒東西的兇手是椪柑還是仙貝,即便當場人贓俱獲也只是讓他們的屁股挨打幾下,會提醒自己別動了真格。他們是貓,不是人。
(照片拍攝: @innerdesigntw)
養了貓後,學著接受髒與亂適量地存在,也算是人生中容忍的練習。以前可能每個角落都要保持一塵不染,現在會提醒自己放鬆,經常性地深呼吸。告訴自己十項的待辦事項不需要皆做到盡善盡美,有些不完美的模樣,成就生活中茶餘飯後的樂趣。
(照片拍攝: @innerdesigntw)
與他們有這樣的緣分,其中也遇到幾項生命中需要修練的課題。不知不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從他們身上體悟到人生的哲學。
前幾篇提及椪柑與仙貝極度需要人類存在的貓咪。當一訴說他們兩個很黏人時,周圍的親友浮現羨慕的口吻與被融化的神情。「好好喔!」、「妳這樣身在福中不知福!」等回饋成為家常日子。而我總回答:「剛剛好就好,不需要太多!他們就是太黏人了!」。
只不過貓咪無法理解我的想法,我無法請他們或要求他們適時適度地再來找我。畢竟物種不同無法溝通,目前是不可以逆的事實。
這卻讓我聯想到與他人交往或相處,應該沒有人希望自己是每分每秒被黏著、被關注的吧。
與家人、朋友和伴侶之間,彼此總會需要獨自的時間與個人的空間,過度的聯繫與關心,難免會感到窒息與壓迫,因而影響關係之中的品質。距離所產生的美好與浪漫,益處並非顯而易見,效應也較為緩慢。然而,在親身經歷一些適當關係後,漸漸了解到那些為了專注於自己本身所拉開的距離,也是善待自己的一種方法。
現在回到家裡,椪柑依然會對著我鍥而不捨地吶喊,希望我彌補當沒人在家時他的所有需求與關注。其之叫聲,使我彷彿看到嬰孩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需求與不滿。進房間更衣時他尾隨在後;如廁時他自在地闖入;料理時蹲在我腳邊盯地我發毛,只想分秒地待在看得到我的所在。
屬於一種窒息式的視線與陪伴。偏偏我內心常常在歇斯底里地「給我點空間可以嗎!!!」,不大聲地吶喊出來是我明白也只會感到枉然。這場修練,未來是否可能成為斷絕塵世間的六根清淨。杜絕身旁的一切動靜,練習專注在進行的事物上。
人生中的許多事和很多時刻,剛剛好或適量即可,過多或過少都有害身心靈的健康。
善哉、善哉。
沒想到,我是在養貓後才理解這其中的道理。幸好,他們是健康且無憂無慮的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