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中,藉由被寄予厚望的出差機會,我首度到訪歐洲的強國之一「德國」。
過往出差的地點都介於亞洲之內,離開亞洲的差旅是第一次,因此出發前的內心充滿著快衝出負荷極限的不安與焦慮。特別是對於獨自一人搭乘14個半鐘頭飛機一事,人生中的首次,擔憂與害怕令我心神不寧了許久。
生理期又正巧地在出差當日來敲門,這份幸運來得過於唐突。且當聽到我在生理期第一日搭乘延誤2小時的長途飛機,每個人的神情都從羨慕瞬間轉為同情。
我不喜愛搭飛機,且又是E不在身邊的航行,對我來說只感到恐懼。這趟遠洋至歐洲大陸的差旅,內心並無一絲的期待感或興奮感,而是不斷地催眠自己和信心喊話:「去世界的強國看一看,開個眼界也沒什麼不好。」
多虧這次的差旅,讓我親眼見到以為動畫中才有的「飛行船」本尊。
為期七日的差旅快閃,是為了至距離慕尼黑2個半小時車程的腓特烈港附近出場展覽。路線為降落至慕尼黑,轉乘火車至慕尼黑市區的巴士總站;再轉乘巴士前往腓特烈港與這次合作的廠商會合。貨真價實的「舟車勞頓」,深刻地親身體驗。
今年6月的義大利自助旅行,讓我發現世界各地的人民所認為的國際語言,並非我們從小到到學的「英語」。在首都羅馬和觀光區以外的區域,英文很難派上用場。且當我們抵達北義多洛米堤區時更為明顯。
此現象在德國獲得更深刻的感受。離開機場後的任何文字,鮮少有英語的備註。路上靠著人類偉大發明的智慧型手機,才有辦法繼續行走於其中。當下只能慶幸阿拉伯數字是全世界通用的符號,還不至於像是身處於異世界中。沿途招牌、街道的文字皆為德文,不像台灣的路牌中還會有羅馬拼音的標示,不禁讓我收起過往以有的自信與認知。自以為英文可以在世界各地暢行無阻,讓我明白台灣的思想與教育,深深受到英美國家的影響。
德國人驕傲的民族性,從簡單幾句對話就能明顯感受地到。
在麵包店點餐時,比手畫腳地選擇我的餐點後,用英文表達我想要加點一杯拿鐵和店內食用。自以為店員看到我這外來的面孔會配合我用英文繼續對話,然而店員卻講著一串德文,我歪頭且疑惑地猜測她想傳達的內容。後來她看我一問三不知的神情,臭著臉拿出後方的咖啡杯再次講著德文示意我是要哪一種。
原來是問大杯還是小杯的。內心想著:「我若會講德文早就回答你了,何必這樣來回浪費彼此的時間。」
時刻表上全是德文,當時想著幸好我們提早抵達確認月台,否則後悔不堪設想。
幾日的多次嘗試與購物的經驗下,在心底吶喊著無數次「英語才不是什麼世界共通的國際語言」!且有幾次我很確定對方是聽得懂,只是也不願意講。德國人或許也是屬於排外的國家吧。
同時開始思索,若現今的強國並非美國,當年不列顛帝國被西班牙擊敗的話,我們還會將英文作為學生的必學項目嗎?
整趟差旅中,願意主動用英文和我溝通的,應該只有最後一晚在慕尼黑的飯店櫃檯先生,且他的長相看起來也不像擁有德國日耳曼民族的基因(和我一樣是亞洲臉孔)。
在家鄉成長時形成的那些「我以為」,踏入他國後卻變得無知且有些茫然。
除了此點,這次快閃德國的差旅中,我再次敬佩日本與台灣服務業的包容度與耐心。
在歐洲,服務業講求的是專業而非服務的態度。在義大利餐廳等商家消費,或許需要的是耐心與包容心,義大利屬於活在自我的步調中,但並不會看到面有難色的服務人員;在德國店家消費,需要的是強大的內心,德國服務員無法忍受你重複同樣問題,他會用很嚴肅地表情(臭臉)回答你第二次。若靈魂中有著無法忍受臭臉和態度冷漠的玻璃心,建議還是去笑容可掬的日本比較好。
慕尼黑或許因觀光客較多,餐飲業的服務人員比較看得到臉上的笑容。在腓特烈港,服務業人員的臉上皆充滿著對世間的厭惡與不滿。異族的我在此瞬間化為膽小鬼,每每點餐和結帳時內心總是膽戰與驚慌,但願店員那皺眉或不耐煩表情能不出現於我眼前。
可能因為精神壓力和緊繃,在德國這幾日的食慾極差,有幾次的早餐甚至和午餐合併一起吃。只不過,適逢生理期且吃喝不到熱騰騰的飲食,身心靈百般煎熬。由於喜愛喝卡布奇諾,也較少喝到熱燙的飲品。回台灣後或許會瘦一點吧,吃不下的時候我總這樣思考著。
或許周圍這次出差的經驗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大部分人都問我說有沒有時間觀光購物。除了最後一晚的晚餐是稍微有些空閒,其他時段幾乎都與這次一起參展的供應商綁在一塊兒。商務差旅和休閒旅遊,實際上有著目的性的差異。其實就算是最後一晚,我們同事彼此之間也容易互相牽絆著。大概只有入夜後的房間,才能擁有個人空間及真正的休息。
至少最後一個晚餐,終於品嘗到德國道地的餐點。只不過偏鹹的口味實在不適口,難免會想念台灣的小吃美食。
為期一周的縮影下,其實很難深入地了解這美麗的國境,或許未來會有機會再來此好好地旅行與探索。
僅七天,時差給的任務難以破解,回到台灣反而沒什麼時差。一過晚上10點睡意就提醒身體該睡覺了,E說我倒頭後沒多久就鼾聲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