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指數:★★★★★(我滿分是五顆)
總結來說,這部電影拍攝手法及故事內容都深得我心,每次與朋友討論好看的電影時,我一定會推薦這部。一部好笑又真實的作品。原著是義大利片,之後西班牙、韓國等12國家都有再翻拍,想必是非常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
電影內容,與故事發展的細節,我建議大家親自看完後比較好(但下方內容可能會有些劇透,請斟酌閱讀),稍微分享這部電影給我的一些看法與省思。我覺得一部電影作品是否成功,主要是電影中的故事與內容是不是有給觀眾些啟發與思考。
不得不說,這部電影有餘音繞樑的後勁。我認為,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知道那些深藏的真相之後,自己也必須承擔可能產生的所有喜怒哀樂」。讓我對於伴侶家人朋友的隱私,產生許多有趣的想法。同時對於編劇的故事內容與導演的拍攝手法,有許多欽佩之處。
故事場景就只在一個室內空間,一對夫婦家中的餐桌上(我們稱夫婦A),主要七位人物(夫婦A、夫婦B、夫婦C、朋友D,看到拍攝場景的背景,我心裡想著的是: 這部電影場景成本還真低,不需要出外景之類的XD。)
簡而言之,七位好友於其中一位的家裡聚餐,關心彼此的近況生活,卻在歡笑娛樂中開啟了整部作品的序曲,有人提議吃飯之餘玩個遊戲,一個「公開手機」的遊戲。晚餐前結束前,手機來的任何訊息、電話等內容都必須公開給在場所有人知道,而每個人的秘密也因這個遊戲開始被一層層的剝除。(細節的部份就煩請朋友們找時間自己去觀看會比較有驚喜感。)
故事的發展是從其中一對夫妻朋友的丈夫開始(夫婦B)。丈夫B委託坐在他旁邊與他使用同款手機的好友(第七人,朋友D),可以與自己交換手機,以避免被他人發現他有位秘密情人。這位情人常常在固定的時間傳來煽情的照片與訊息。
為了避免東窗事發,他請朋友D假裝這位秘密情人是他的女朋友。在交換手機後的同時,丈夫B發現原來朋友D的是同性戀,也因此被在場的朋友們誤認為同性戀,引發與妻子的爭吵且了解當身為同性戀時可能受到的異樣眼光與批判。
由這個公開手機的遊戲,他們漸漸挖出了彼此深層且不為人知的秘密。比如說:妻子C的前男友傳訊息來說很想做愛、原來妻子B與丈夫C私底下暗通款曲、丈夫C把女同事的肚子搞大、妻子B酒駕撞死人卻讓丈夫B承擔法律責任、妻子C因為為了釋放壓力在網路上認識一位有婦之夫,以訊息方式的性幻想對象、丈夫C也在網路上認識年輕妹妹當網友...。
諸如此類的勁爆八卦,也發現自己所愛的人,會不會早就不是自己最了解的人。大家開始變得不認得彼此,看似美好的關係,其實是包裹著糖衣的毒藥。儘管大部分人看來是非常令人難過或是很渣的行為,我卻認為,其實故事就是社會新聞或是周邊朋友,可能會遇到的真實人生。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丈夫B被誤認為同性戀時,周圍朋友嘴上說不排斥同性戀,當下的神情、言語與行為表現出的模樣,很明顯地是無法包容。被誤認為是同性戀時,丈夫B也極力地幫忙朋友D隱瞞這個秘密。直到真相大白時,丈夫B說:「難怪他不願意告訴你們他是同性戀,我光假裝當兩小時的同性戀我就受不了了」。
丈夫B等於間接幫助朋友D得知,若自己從小長大的朋友知道自己喜歡同性的事情,大家會有怎樣反應,也明白結果並不是美好的,大家看似開放尊重,其實心中的偏見早已根深蒂固。
編劇與導演最後收尾的方式是我最讚歎的部分。故事發展其實是令人震驚且心碎,聚餐結束後畫面卻是什麼都沒發生般地自然流暢。導演與編劇將若是選擇不玩這個遊戲後的模樣是什麼樣子,作為影片的結尾。大家各自道別,深藏著心中的秘密,三對夫婦回歸至原本的生活。原本被啃食的真相,就好像電影中月蝕過後,月亮又恢復本來的樣貌。剛發生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一個假的平行時空。
一開始看到結局還有些懵懂,回味電影情節後才發現這種收尾方式是再真實不過了。
現實中的我們,選擇不玩遊戲的可能性才是高的。人心是很脆弱的,有的時候並不是每個人都禁得起真相的傷害或是衝擊。讓我想起以前談戀愛的時候,自己也曾經是因為信任感破碎而受傷的人。特別是安全感缺失且又是依戀焦慮類型的自己,重新建立信任感的過程,辛苦又很難受。
人類會因為一次的隱瞞、一次的欺騙,多年建立的信任感就會產生裂痕。那一次的欺騙或隱瞞,也會種下不信任及不安全感的種子,無論你多努力地抑制它滋長的可能性,那份疑神疑鬼,依然會在心中萌芽。
人就是一種害怕受傷,但又想知道事情真相的矛盾生物。儘管知道會受傷,明明想逃離痛苦,卻又往那個確定會傷痕累累的方向走去。通常結局都是變成信任感蕩然無存,後來的真假與辯解早已經不重要,與情人與朋友也就不歡而散。也是知道事情真相的代價。
聽起來很悲觀又殘酷,但另一方面來看,那些事實的真相,是否又開啟人生另一種可能性,且塑造內心更強大的自己。雖然電影最後收尾的方式很真實,但若我是故事中的某位角色,我也不會希望自己永遠被蒙在某個祕密的鼓裡。
被蒙在一個隨時可能戳破的泡泡中,不如給一個痛快也可能發展出未來更出色的人生,活出更有智慧的自己。不過以旁觀者的角度來講會很輕鬆,當真的身歷其境時,我是否會選擇去知道事實的真相,我也無法百分之百地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