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茵萊湖的時候,我常常會口誤成萊茵湖,或許腦袋接觸太多資訊,而被已開發國家中的萊因河所影響。
從蒲甘抵達娘水的夜巴車程,我們同樣選擇JJ Express,但並沒有發生趕車驚魂記(之後會提到我們在仰光發生的故事)。
從離開蒲甘飯店到巴士站,一路順遂,稍微減緩我吃飯前的焦慮及不安,第一晚的陰影漸漸被揮去。緬甸的公路真的是崎嶇不平,我在深夜中被震盪的車廂晃醒許多次,難以入眠,
但整路司機像是玩命關頭中的主角,一路狂飆,過程中失重許多次,彷彿來到緬甸的快速巴士體驗營。
抵達娘水後,是清晨5點半,比預計的時間提早2小時,司機可能在趕下班吧。睡眼惺忪地下車,領取行李。
車子開走後才發現我把我的登山水壺掉在在車上,雖不是很貴重的東西,它陪我去過許多地方,
實在捨不得與它分開,絞盡腦汁得想辦法能否讓它回來我身邊。
從巴士站走到我們的飯店大約15分鐘的路程,抵達飯店門口的時候燈都還屬於休眠狀態,整條街灰暗,就在飯店門口等待人員開門。
那時的我已經憋尿憋了許久,終於在飯店門口忍不住,拋開羞恥地直接就地解放,尷尬地是,在我正穿好褲子的瞬間,飯店人員突然開門走了出來,我迅速地拉褲起身,裝沒事地跟她說「Good Morning」,心中祈禱著,願我解放的地方沒有攝影機。
在飯店大廳梳洗整理,寄放行李後,我們詢問飯店人員附近的介紹。同時也請櫃檯的人打電話至巴士總站詢問是否有撿到我的胖胖熱水壺。
緬甸的人真的都非常和善,櫃台小姐替我詢問了約兩三次後,就在我們從茵萊湖行程結束回到飯店時,通知我找到了我的熱水壺,她會幫我去巴士站領回,頓時被溫暖的人情味包圍,讓人更喜愛這個和藹又貼心的國度。
茵萊湖的水上行程,在往上船點的沿路,就會很多人開始問你要不要搭船,不用擔心會不會找不到店家或是船夫,每個人都想做你的生意,尤其是當你帶著墨鏡穿著異國服飾,即使想刻意隱瞞自己是外地來的觀光客,但在他們當地人的眼裡,像隻等待被盯上的獵物。
▲走到湖岸邊,就可以瞧見多艘停舶的船隻,每艘船的主人都在附近徘徊等待客人上門。
剛好碰到點燈節假期的最後一天,搭船的價格依然屬於國定假的定價,一艘船40000緬元。高於網友們經驗中分享的價格,更何況這還是已經殺價之後的數字。
(與Just Go的Y編3月去的時候的價格差了一倍,後來驗證就是國定假日大家都在賺觀光財XDDD)
我們大約六點半就在詢問價錢,七點多的時候搭上船。當時船夫有保證我們至少遊湖6小時,其中會帶我們去銀製品工廠、蓮花絲綢工廠和和尚學校等地方,但並沒有包含佛塔的行程,之後想想似乎真的價格有點太不划算,畢竟五佛寺與瑞因登佛塔算是茵萊湖固定行程項目。但當時我們在蒲甘已經探訪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佛寺,也沒有想太多,就上了船。
與船夫商討景點後,我們便跟著他的腳步搭上他的船。這座湖比我想像中的還大許多,上船後,在湖中看不到盡頭的前進維持了大約有快40分鐘。
出發前看照片上的湖水都是優美的藍色,給人有種仙境之美,但實際走到湖岸旁卻有些失落,人類棲息的汙染,使湖水呈現混濁的土黃色,實在不太敢想像湖水中是摻雜了什麼樣的物質。
▲架高的房子排列,以湖維生的人民,他們仰賴維生的交通方式就是「船」,既是觀光客遊覽的大眾交通,也是當地人通勤的工具。
從湖岸邊到湖中央,自然風強烈地打在我們的臉上,坐在船上會不自覺地打哆嗦,即使太陽已經露臉一段時間,茵萊湖水氣的緣故,氣溫還是偏低,船行駛中,體感溫度會瞬間降個5-6度左右。
船在中央稍作停留時,問船夫能否藉用毛毯,他迅速地從一大包塞滿座墊等的透明塑膠袋,抽出兩張毛毯給我們,之後繼續行駛。
以為可以看到湖畔上的太陽剛上升的美景,見雲層依然黏著天空不肯放開,只好告訴自己美景會留在後頭。漸漸地,湖水的顏色從混著地土黃色變淡,也意味著我們遠離了村莊。
居住在茵萊湖的皆是靠這片湖泊維生,漁夫們會採在船頭的地方,搖搖晃晃地用看似與生俱來的穩定平衡捕魚。環境使然,讓他們似乎出生開始就具有異於常人的平衡感與勇氣,
輕鬆地在窄小的船頭或船尾上學習,獨特的划船技術。船看起來即將翻覆,人也快掉入水中但又瞬間回復原有的平衡,在一旁邊看著真的會不自覺替他們鼓掌。
▲茵萊湖的觀光,開發的時間比蒲甘還來的早,現在徹底是屬於商業模式,為了吸引觀光客而表演,並非真的在捕魚。
茵萊湖的居民,過去是以打漁、自給自足為主,由於近年觀光業盛行,使這裡的文化也成為觀光資源。當地的漁民以獨特的划船風格而聞名,其中包括站在一條腿的船尾上,另一條腿環繞著槳划行。
茵萊湖的遊湖行程,大致上是固定,參觀的工廠類型幾乎是一致,頂多不同的船夫與不同家的工廠合作。
我們的行程與網友們分享的也雷同,銀飾工坊、長頸族及手工紙傘工坊、蓮藕絲織工房、木船及雪茄工房、跳貓寺。一般來說應該還會有五佛寺等地佛塔行程,但價格談不攏,船夫自然地省略五佛寺的行程。
▲1kg的純銀拿起來還真的有份量,活到快30歲很難得體驗摸到整塊大的銀塊。
就在導覽小姐與我介紹他們製作銀製品的過程中,帶領我到一間擺滿飾品的空間。
透明的展示櫃中擺放著琳瑯滿目耳環項鍊等飾品,當我一看到耳環整個人就沉浸於此。由於我有嚴重的耳環控,耳環數量是每次想買都會被E先生制止,沒多久看到一對很喜歡的樣式,同時難得E先生說喜歡的話就買,就衝動地付錢結帳。
為何說衝動呢,因為就在我回台灣第一次戴上這副耳環時,她就斷了,新買的,才買三天又第一次使用,就斷裂了且無法修復。
來不及與相處就離我而去,同時又覺得有點被騙,因為價格在緬甸的物價看來真的是很貴的一副耳環。
買東西還是不要太衝動地好,即便你有多喜歡,還是深思一下是否的需要ORZ...
▲第一次看到長頸族,當下五味雜陳。
一方面是文化帶來的衝擊,另一方面是覺得她們成為稀有動物般地讓人觀賞拍照,好像是種偏見。
其實我在按快門之前非常的猶豫,無奈的感覺襲擊而來,曉得這是她們在茵萊湖生存的方式,任人觀賞拍照,但她們也是活生生的人,像這樣被當作展示品或是奇珍異獸般地觀賞,有種複雜的心情。當然基本的禮貌就是拍照前必須詢問。
E先生說泰國泰北清邁的地方也有長頸族的蹤跡,是泰緬交界處的少數民族。看似殘忍的民俗文化,卻是長頸族流傳下來的美麗傳統。
從五六歲開始就在脖子上套上銅環,長大一歲就再加一個,直到身體完全定型。這之間脖子也漸漸被拉長。同時,膝蓋下也會被套上銅環,讓雙腳保持在小時候粗細度。
她們以長脖子為美,一旦戴上後只有三次可以取下「結婚、生子、死亡」。這銅環重達5公斤,長期壓迫肩頸,使得鎖骨與肩膀下陷,但對她們來說,這是她們裝扮自己的方式及她們保有的獨特文化。
茵萊湖運輸方式(不管運輸物品或是人),皆由小船或裝有單缸柴油機的較大船來進行,居民彼此的交流也需要透過船隻進行。
水路運輸,若沒有船隻的話真的會非常不方便,沿途上看到許多當地人的交通船,有一艘船令人印象特別深刻,別的船隻的乘客即使坐在船內我也看得到他們的身子高於水面至少一半以上的樣子,但那艘令人印象深刻的船,乘客們幾乎只有肩膀以上是在水面上,船的邊緣幾乎與水面切齊,同時也發現那艘船的人數有點超載,我跟E先生面面相覷後,彼此討論著那艘船會不會等等就沉下去了.....
▲這才是真真切切地湖上餐廳,建築物的結構都是位於湖上,
這也讓人開始思考,居民生活中所使需用水及用後的廢水是否都是在這座湖內汲取及排放。
在湖上通勤的過程,觀察到沿途許多居民蹲在自家門口勺湖水洗衣服,當看到洗完衣服的廢水也到進湖裡,頓時感到納悶地想「這樣洗得乾淨嗎....」。
E先生也覺得,該不會他們民生用水的循環都是在這個湖內吧?!
▲這樣洗衣服的方式,最後一次看到是我小時候看我奶奶洗衣服的時候。
鄉下農村會使用木棒敲打,將衣服裡的髒東西震出來,人工洗衣機。
▲看到一家在洗衣服之後,發現居民們幾乎都出來洗衣服!!!!!似乎有固定的時間洗衣服,是不是有規定廢水集中管理?!
就在這同時,一家在洗衣服,另一家的孩子們跳進湖裡戲水。從小在都市長大的我,其實是非常難想像這樣的生活環境,依然可以生存、依然健康活潑,或許在這樣的環境下,居民本身就產生了許多抗體也不一定?衛生環境的好與不好,其實像我這種異地來的觀光客,很難去判定,文化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自然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
遊湖的行程中,令我最震驚的是蓮花絲綢工房。
至今為止對於蓮花的了解僅有國文課本學習到古人周敦頤所著作的《愛蓮說》,
文中所提到的「出淤泥而不染」、「可遠觀而不可褻玩」,至於蓮花有什麼樣的作用及功能,不曾想去了解過。
來到茵萊湖,發現蓮花梗內的纖維是硬的質地,比如絲綢般地強度。
▲他們切割梗後,內部的組織會像蜘蛛絲一樣地被延展,再將多株的蓮花梗中的抽出絲,捲在一起,做成絲綢的原料。
▲原來內部的組織是非常堅韌,不易斷裂的質地。
,
▲織布機上的材料都是蓮花內部的絲緞,一根根串連起來。
從絲緞的切取,用紡織機收集成一綑綑像毛線一樣的絲線材,之後再將其染色,成為絲綢品的完整原料。
織布一針一線下操作,織成五顏六色的配件和衣裳。
製成的產品會在工廠的內部販賣部販售,只不過每一樣東西都要價不斐,我們看到價格後匆匆地離去。
(一件絲巾要250美金...這不是我認識的緬甸物價XDDDDDD)
另一個令人印象較深刻為「菸草工廠」。也讓我有機會看到E先生抽菸老神在在的台樣XDDD
▲聽說這種菸草不會上癮,因為成分中並沒有含尼古丁。
吐出來的煙也並不會像一般香菸那樣的難以接受,反而有種淡淡的香氣。
工廠的小哥讓我們試抽各種不同口味的菸草,有幾種味道濃郁讓人一下子就聞出是什麼樣的味道。
▲薄荷、丁香、肉桂、香蕉、八角,五種味道分別都可以嘗試。
味道最烙印在鼻腔的非八角莫屬,一吸進嘴裡就感覺像是吃了一口滷肉飯,八角本身有甜甜的味道,瞬間充斥於嘴裡,顛覆了我對菸不好的印象。
若不是當時正在用吸的方式感受這股香氣,真的會以為自己吃了一碗淋滿肉汁的滷肉飯。
接著也是一些經典的行程,造船廠、跳貓寺、湖上農場等。很幸運地,大約接近快中午的時候,雲層散開,藍天取代了早晨那陰沉沉的氛圍。
▲網路上說跳貓寺會看到貓咪們,但我在這邊待了快一小時,連個貓砂都沒見到,以為自己很有貓緣(因為在哈修塔特跟庫倫諾夫都有貓來黏著我XDDD)。
▲但船夫在介紹這裡時,跟我們說是和尚學校,聽著他很重的緬甸式英文,無法百分之百理解他想表達的內容。
我們也只能靠著自己的五官去感受此地想敘述給我們的故事。
▲湖上農場像是水上的花園大道,我們行駛在道路正中間,欣賞兩側綠油油的農園。(裡面有種植E先生最討厭的番茄XDDDDD)
其實在船上習慣後,會有種與在陸地上重疊的感覺,差別在於陸地上是可能需要雙腳行走,在湖上是較愜意地在船上,讓風徐徐地吹拂在被太陽曬紅的臉上。
▲看起來像是昨日慶典後留下的餘溫,停靠在村莊附近。
▲隨著湖水顏色的變化,就能曉得目的地就在不遠處,漸漸地變混濁變土,即將回到上船點。
也為這次茵萊湖遊湖半日行程,畫下了句點。
來緬甸這幾天,還是最鐘意蒲甘。相較於被開發一段時間的娘水,蒲甘的純樸與混亂,更比較像是背包旅行吧。但也可能,與茵萊湖天氣並沒有那麼晴朗有關係,畢竟茵萊湖的日出與日落也是赫赫有名。
由於我們時間有限,娘水我們只停留一個晚上(原本預計是兩個晚上),也盡可能在將近兩天的時間到周圍道地的區域遊走。
下次來緬甸的時候,想比較看看曼德勒烏本橋的日落及茵萊湖的日落,哪一個比較深得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