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窟的景點中,讓我最好奇,最多無限遐想的,就是「崩密列」,
建築石塊青苔遍布,樹木貫穿寺廟本體,隱藏於叢林間,
歷史無從考證,也沒相關資料記載傳承,一切彷彿神秘境地般的廢墟。
親自到訪後,整個大推!!!!!真的很美!!!
▲據說,宮崎駿動畫作品《天空之城》取材地點就是崩密列。
▲科學家推測崩密列被建築的時期約11世紀末到12世紀初,網路資料有比較崩密列及小吳哥。
崩密列的規模與設計,和小吳哥有些雷同,
入口處兩側都有藏經閣,以及很長的引道及護城河。
不過,兩者的座向是剛好顛倒的,
小吳哥是坐西朝東,崩密列是坐東朝西。
▲照片無法描述現場的震撼感,照片上看起來就單純地一堆沒用的石塊。
現場的廢墟的規模遠遠地超出照片的範圍,
會讓人不禁有所好奇,此建築究竟是經歷什麼樣的朝代、什麼樣的衰敗,
而形成眼前這片廢墟之美。
▲石頭原本的模樣應該是堆疊至建築物入口差不多高度,
除了樹木生長崩塌建築本身的結構,會不會還有其他原因導致石塊堆散亂?
▲坍崩的南門
▲還是可以隱約地看到建築物主體,坍崩的石塊讓人更加感受時空的交錯。
▲進入崩密列的第一個景象,就是崩塌的正殿,此時還看不太到吳哥窟應有的浮雕藝術。
▲照片右邊的支撐建築的石柱也變得殘破脆弱,
真想乘著時光機回到過去一探究竟,
此時我站的位置,在幾百年前究竟是什麼樣的光景,
是否有被寫下該傳承但失傳的故事?
▲廢墟中尋找著一絲絲的遺跡史料,石塊上的花邊雕刻也被風吹日曬雨淋到趨近於平面。
▲這道圍牆上,有著看似是門卻又無法進入的門檻,令人思考它的用處。
門上有著如荷花樣的雕刻,門楣上彷彿也是神樣的浮雕,
雖只剩殘影般地黯淡,但這道圍牆在完整的時候,是否也在保護著什麼。
▲草地的部分或許是建築正殿的正中間,長方形的設計,周圍也可以看到菩提窗戶包圍著它。
▲石頭雜亂堆疊的景象在崩密列見怪不怪,
有時候會搞不清楚自己的方向,因為放眼望去都是石塊遺跡。
(我們是透過沿途的遊客來得知我們是否迷路xDD)
▲樹木經過幾百年的生長也穿破石牆,雖然與塔普倫的木棉樹相比是小巫見大巫,
猜測崩密列在被發掘前也沉睡了許久的時間。
▲我看似是人的模樣,但生滿了青苔及雕刻被環境磨平,只有它自己本身知道自己原本的模樣。
很希望有賦予她生命的魔法,突然起身述說她的故事。
▲據說崩密列應該也同樣是屬於印度教的寺廟,但卻又看到不少反映佛教的浮雕。
▲內部有許多後人搭建的木棧道,讓遊客方便遊走於內部探險。
▲沿著木棧道往前探險,會來到一個類似隧道的入口,
裏頭黑暗不清晰,要小心別被石頭絆住,
但出口處有明亮的光線指引著,也不需要太過於擔心害怕。
▲走出來後又來到另一個被封閉的入口,
在崩密列裡,很容易失去方向及空間感,
崩塌的石海佈滿你視野中的每個角落,
(走到後來我們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在哪個門xDDDDD)
▲當妳完整的時候,妳的裡面有人居住嗎?是王族嗎?還是貴族呢?妳是提供人們祭祀的場所?
我很清楚地明白,這種問題根本不可能會有答案,
沒有文字,沒有圖像,線索只有模糊不清的浮雕及杯盤狼藉的石塊。
但一切是謎,或許就是崩密列令人著迷的地方,保有神秘、保有她自己的故事。
▲被巨樹包覆的藏經閣
其實我也很好奇考古學家怎麼知道這個建築物是藏經閣,
是因為形式?還是因為位置?還是有什麼特色顯示出來她是藏經閣呢?
▲這是少數還看得清楚的浮雕,其中也可以看到漩渦式的浪花,
看到浪花讓人想到的就是印度教中攪拌乳海的神話故事。
▲少數看到的完整浮雕中,也有阿普沙拉女神。石磚的位移導致有些變形錯位,不過還算完整。
▲若想與灰暗的廢墟拍攝,建議穿明亮的顏色,
我的褲裙是到了之後才買的,在炎熱的暹粒,穿這件很涼爽,也有防曬的作用。
崩密列是會讓人置身在幻想中的景點,不由自主地去猜測、去想像,
眼前的建築完整性原本是什麼樣子,這個石塊原本的位置是在哪裡,
會很希望有個縮實錄影告訴你,從一開始建造到後來的崩壞,
歷經了什麼故事、遭受環境什麼樣的對待,
讓人極度想知道真正的事實真相。
但神秘的遺址,無從考證的建築,或許也是讓她成為廢墟之美的原因之一。
另外,崩密列要額外再花費5美金購買門票,
她不屬於吳哥窟的Pass之中,
離市區偏遠,在吳哥窟訂購行程的Stop Asia中屬於外圈的行程景點,
聽說嘟嘟車的話要坐兩小時,建議大家還是燒點荷包坐汽車來的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