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次日,以為可以少走一點路,沒想到走的步伐數比前日還多。
起床後的節奏,同樣地先和E討論早餐要吃什麼。日本沒有像台灣一樣有早餐店的文化,但一般家庭的早餐也會以米飯和味噌湯為主,頂多配上清淡的配菜(大部分都是魚類)或醃漬物。在台灣長大的我,日本的和食早餐實在難以適應與習慣。米飯對於我來講,較屬於午餐與晚餐的主食。
吃飽後,從新橋站搭乘海鷗線至御台場海濱公園站,開始我們這日的行程。
第一次乘坐海鷗線,顧名思義,在乘車的過程中欣賞海港的美景,且從對岸眺望豐洲市場。
首次來到御台場的記憶已十分模糊,薄弱的印象中只有富士電視台與聳立於購物中心前的大型鋼彈機器人。連公園內部的小型自由女神像,彷彿初次見面。畢竟,上次來到這裡已經是2010年的暑假。這次來訪可以說是重新置入新的畫面與記憶於腦海。
看到自由女神像坐落於櫻花樹林旁時,猜測她是新加入的成員。那年的印象中,台場海濱公園並未有她的存在(但應該只是我沒走到這區域)。
雖說很想讓E的爸媽少走一點路程,但台場這區域的範圍也是蠻費體力的觀光區。幾乎需要靠雙腳才能移動。還好,在購物中心內找到一間很隱密的咖啡廳。戶外座位區還能看到鋼彈先生的背影。
2010年來訪時,印象中的鋼彈色彩是比較繽紛一些。由於完全沒看過鋼彈相關的任何影視作品,也從未了解過它的故事背景與內容。並不曉得以往的鋼彈和現在的鋼彈的型號與名稱。只能透過最直覺的色彩來得知,彩色的鋼彈已經退役,現在照片中的白色鋼彈是最新班底。據說前陣子曾展示會表演走動的鋼彈(被我描述地很爛,抱歉了,鋼彈粉絲們)。
台場的櫻花群,也進入綠葉發芽的尾季。
每次來日本,絕對不會令人失望的就是食物。這日午餐,為E非常喜愛的沾麵。這是那些年他在日本,會讓他感到自己活著真好的美味(感覺是這樣的形容)。雖然比起沾麵,我個人偏愛拉麵類的餐點,但不管哪種麵類,日本製的麵條,彈牙且嚼勁。
午餐後,我們返回市區,至銀座的「徒步者天堂」。過去我從來不知道,週末的銀座,行人才是老大。居然封街讓遊客們隨意地行走在大馬路上。且在這兒可以見到日本人坐在路邊的奇景。
據我對於日本人的了解與日本給過的經驗得知,一般日本民眾是不會因為走累了而自在地坐在路邊、樓梯間或是直接席地坐下。這部分我很佩服日本人他們很能「走」和「站」。有些女生甚至可以踩著有跟的鞋子走好遠、好久。在他們的文化中,坐在路邊的人通常都非正常人。可能是醉漢、流浪漢,甚至是會惹事的流氓。
記得有次和老闆在台北車站吃午餐,他提出為什麼都會有一群人坐在台北車站一樓的大廳,這對他來講似乎是個文化衝擊。我說他們可能在等人或是累了在休息,對於日本人來說,即便累了或等人,都會選擇站著,想坐下就會找有座椅的場所,像是咖啡廳、餐廳等,絕對不會席地而坐。
因此,可以在東京熱鬧的銀座區,看到日本人坐在路邊,顛覆我對日本的印象(不過坐在路邊的人,大部分還是外國觀光客居多)。
這幾日的東京滯留,我唯一有興趣的是近期開幕的「麻布台之丘」。
出發前幾週,和E一起在Youtube上搜尋近期東京旅行大家都去哪裡,意外地得知這座新的地標。過了沒幾日,看到在東京出差的朋友的動態,似乎可以從其中一層樓欣賞東京鐵塔的全貌,於是引起我的興趣。比起晴空塔,E和我都還是比較鍾意東京鐵塔的模樣。
前文有提到,我們這次採隨性的行程,事先當然也不知道路線和是否需要收費。結果,剛好是4/18前的幾日,再次誤打誤撞地解除成就。
可以近距離欣賞東京鐵塔的建築物是主大樓森JP TOWER,也是整個建築群最高的那棟。只不過,從日比谷線的六本木站走過去還是有些距離。官方表示徒步10分鐘,但由於白天在台場、銀座的鍛鍊下,此刻的10分鐘步行,對我來說像是30分鐘(再加上,此日出門前還去體驗東京市區的晨跑,現在回看實在有些瘋狂)。
來訪的時候是週日且剛好是櫻花季節,人潮洶湧。我很努力地跟著E和指標,盡可能不讓自己變成迷途的羔羊。
當抵達33F SKY ROOM觀景台,看見眼前密密麻麻的人頭,我想起可怕的踩踏事件。
於是,我開始回想去年在電音趴習得的技能,調整呼吸,屏氣凝神地緩慢往前擠,以不干擾他人的方法下闖入不收費的搖滾區。
很幸運,天氣晴朗,光線絕佳。再次被這根大型東京蠟燭吸走了注意力。
最後,這日以回新宿二度採買昨日E侄子弄丟的奧特曼公仔畫上舒服、滿意的句點(聽嫂嫂說,即便買了兩隻,也比台灣一隻的價格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