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面擷取至網路)

以前看迪士尼或是皮克斯動畫,印象裡都會有勵志、可愛、歡樂等的元素在其中,常常也伴隨著希望、勇氣與夢想,幾乎每部作品在看完後總會從電影故事中了解到些許的人生寓意。像是心靈雞湯式的鼓勵或是一些人生道理的闡述,不意外地常出現在迪士尼和皮克斯的動畫電影中。看完後的內心都會被鼓勵或是深入省思的狀態,但卻常常有時效性。然而,《青春養成記》是到目前為止我所看過的皮克斯電影中,最有共鳴的一部作品。主角美美些許的個性與遭遇,彷彿在回憶我的學生時代。或許也可能是台灣,甚至亞洲所有女性小時候的經歷。目前身邊看過這部電影的同性朋友都與我同樣地心有戚戚焉,感同身受 (可能朋友們的周圍也存在著像美美的那種母親吧)。

回想第一次看到預告片時,完全沒有想要欣賞的衝動或慾望。人物畫風不像以往迪士尼動畫或是皮克斯動畫那種模特兒型的身材與臉蛋,反而是臉大扁鼻且矮小略圓的外型。往常我看卡通都會看人物畫風是不是順眼的,久了都會有固定喜歡的作品類型,簡單來說,我對卡通有嚴重地外貌傾向,喜歡美麗的臉蛋和仙女般的氣質XD 之後是在朋友強烈地推薦下,同時她可以再看一次地那般喜愛地說服後,一起前往我的回憶旅程。

主角美美是十分典型的亞洲小孩,課業活動上的所有要求是她生活的重心,考試比賽拿第一、樣樣科目都拿A是她的學校生活。之所以那麼努力都是為了獲得媽媽的認同,回應母親的期許,做一個媽媽眼裡心裡嘴裡的乖小孩。反抗媽媽不在她的選項裡,順從媽媽是她完美主義下的推手。長時間處於高壓的環境且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意見的美美,且與母親溝通的管道從來沒有連結過,經常是母親的想法加諸於美美身上,甚至限制其愛好,久而久之自然變成了隨時會引爆的不定時炸彈。電影用紅貓熊(但我想說牠不是叫浣熊嗎,什麼時候改學名了!)來比喻青少年時期的叛逆情緒與壓力,當美美處於情緒激動或是高昂亢奮時,就會自行轉變成為紅貓熊,若想要變回原來的人樣,必須進行儀式封印住這個力量。好像是在說,若沒有封印住體內的紅貓熊,就不是媽媽心中的那個乖女孩。

看電影的過程中,故事內容敲響多次我內心那道鐘,共鳴聲不斷地出現於腦中,許多的片段都會想起那些年的自己。例如,我以前也很努力當個乖小孩,用功讀書、不翹課,不荒廢學業、考試想得高分後獲得讚賞的榮譽感、乖乖聽父母的話,很多事情都是逼自己去迎合父母的期許,即便有些事情我是極度不情願。那些不情願在心中對於父母的服從出現了些許的裂痕,當裂痕的越來越深且巨大時時,原有的天秤就會開始失衡。

紅貓熊的出現像是青少年進入叛逆期的開關,開始嘗試父母禁止或反對的事物,像是偷偷交男友、欺騙父母、與比較沒那麼乖巧的同儕相處等等,開始會去思考自己的生活與認識真正的自我。故事裡美美為了去看演唱會,而欺騙父母是參加課後的數學研習營;我為了和朋友去西門町玩,欺騙爸媽是去補習班補課,美美開始對異性有了憧憬與好奇;我國中時和喜歡的男生寫交換日記等。美美的經歷,有種似曾相識的熟悉且懷念,好像看到我自己某個階段、那些年的影子,這些當下叛逆的行為言語,現在回想起來都是茶餘飯後的談笑風生。回頭看那段時光後,才能理解青春期所伴隨的喜怒哀樂,都是為了探索自己的過程,又哭又笑如做雲霄飛車般的高低起伏,都是很正常且必經的路程。

然而,美美被實施的教育,源自於媽媽從小受外婆耳濡目染下地影響。外婆的過度守護與期望,使母親的內心有個備受期望所折磨的小女孩。母親年輕的模樣在竹林內與美美碰見,表達出自己長年下來的壓抑,受夠了事事做到完美的母親,不想再回應外婆的期待,但含淚的話語中依然道出想獲得外婆的認可。我看到這的時候,相信美美明白母親的過去與母親為什麼會對自己有這麼高期待的原因,也與母親和解,牽著母親去找外婆與阿姨們。原來,母親的壓力也是來自於外婆的關愛。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看過的一部著名的電影《小孩不笨》,劇中主角之一的小胖弟Terry,他媽媽總是對他說"It's for your own good!"。這句在許多父母中常聽到的口頭禪「這是為你好」,父母可能會認為想要保護孩子免於傷害或是受挫,甚至是幫小朋友做好未來的所有決定。聽起來是句好話,聽者卻有種如泰山壓頂般的喘不過氣。若我們是真的想抱為對方著想,那是否該認真思考,這些好真的是對方想要的嗎?很多時候,不都是我們自己一昧地認為這樣是好的、是正確的而施加於對方的負擔嗎?

片中儀式的最後,母親對她說" You try to make everyone happy, but are so hard on yourself. And if i taught you that... I'm sorry. So, don't hold back. For anyone. The farther you go, the prouder I'll be." 妳試著讓每個人都滿意,卻對妳自己太嚴苛。若這是我教會妳的,我很抱歉。所以不要退縮,不要任何人。妳走得越遠,我會越為妳感到驕傲。母親的真情話語,讓兩人從此和解,溝通的橋樑變成雙向,不再是單方面的願打願挨的接受。我個人覺得母親很了不起,願意和自己的孩子說對不起,知道自己的教育方針有問題,了解不該阻擋孩子的發展與選擇。但現實中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這點,數量只有占一成吧。

故事除了美美的經歷讓我回憶起當年小學國中的青春,劇中還有許多用品穿著對我們這些90年代成長的孩子們致敬。電子雞、Nokia手機等些老骨董,甚至完美複製以前偶像團體那種迷妹心情,覺得那個明星很帥且有幻想等等都穿插在劇中的逼人懷念阿!!! 這部電影的過程就是笑點不斷,特別喜歡後面全家族的人一起解除封印念詩文的那段儀式,既荒謬又可愛。其中最困惑的部分是,為什麼舞台都被砸壞了,那群偶像團體還是能照樣演唱。

之後我去查導演石之予的資訊,發現她只比我長一歲,也難怪在許多細節的巧思都是觸碰10幾歲時的回憶。加上導演是女性,更能體會亞洲教育下的女孩都在父母師長眼裡有很強烈的期望。TURNING RED,我覺得應該也是意味著女生初經來時,第二性徵出現後的變化。電影用可愛的紅貓熊來隱喻,情緒高漲的時候才會變身,彷彿在隱射女生生理期的情緒起伏。

後來和E二刷了一次,第二次看竹林那部分依然扣我心弦,像是與小時候的那些不滿和解。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mo 的頭像
    Momo

    Mo's Adventure

    Mo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