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Image.jpeg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圖片擷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閱讀這本書之前,就已經知道這本書的知名度,但卻一直沒什麼機緣與動機去翻閱它。直到最近讀了余秋雨的《君子之道》,才真正地買下這本書。余秋雨在《君子之道》的內容裡,非常推崇此本書中,作者與老教授之間的關係。特別是教授在過世前教導作者的一門關於生死的課程。反而是余秋雨讓我對這本書有了真正的行動,真的去購買與閱讀,明明這本書的知名度是家喻戶曉,甚至翻拍成電影、改編成舞台劇,但我卻一直沒有什麼動力去閱讀它。算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吧,在剛踏入3字頭的世代,讀完這本書,我認為也是蠻剛好的時期,正好進入壯年時期,正好可以慢慢地去了解與接受關於人生的生死之道,心中也明白,不遠的將來,每個人一定都會面臨的生老病死,從此本書開始學著如何去面對與接受也是個不錯的開始。

  至今離初版已經過20年,依然帶給許多人啟發與省思,連作者自己重新回顧此本書內容時,才真正明白當時,他的人生導師想帶給什麼樣的訊息。閱讀這本書的第一章時,我就覺得作者非常幸運,可以在墨瑞教授離開前,有時間可以與他好好聊天、相處、道別,甚至是還有機會聽他講課。這對於很多人來講,是非常羨慕的機會與安排。許多人沒有時間好好的與他們親人、愛人與朋友道別。可能是放在心裡多年的內心話,甚至是一句簡單的抱歉與感謝,因為天人永隔,再也沒有機會。

  14個星期二,每周作者米奇會從準備清單中的問題與墨瑞教授討論,死亡、家庭、感情與執著、衰老、金錢、婚姻等,幾乎是每個人人生中可能重視的課題。教授多次用了自身的心路歷程與感受,告訴米奇這每個主題如何去感受、如何去體驗與如何去接受。有些片段讀到時會覺得這種道理我當然明白,但實際上去感受、去烙印又化成自己的哲學,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書中有幾句墨瑞教授講的話,就算到今天也是影響著許多老粉絲與新讀者。

  「我們的文化無法讓人自知自適,你得要十分堅強,才有辦法拒絕這種錯誤的文化。」

  現今,網路媒體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幾乎已經變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對於報章雜誌的內容囫圇吞棗地接收,大部分都是些對自己人生沒什麼幫助的資訊,我們時常讀著對自己毫無意義的東西。哪個名人因做了或說了什麼事情而創造有爭議性的話題,哪個政治人物的親戚做了什麼事情,犯了什麼規定,老實說,這些真的不關我們的事,但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去讀,喜歡去討論? 可能就如墨瑞教授說的,我們不夠堅強去拒絕這些大眾文化,不敢去擁有自己與文化不一樣的部分。

  「生命若要有意義,就要投入去愛別人,投入去關懷你周遭的人,投入去創造一些讓你活得有目的、有意義的事情。」

  讀到這句,我問了自己:『那我投入了嗎?』我有好好地愛人與周遭的人,有好好地用心地創造讓自己活得有目的、有意義的事情嗎?這卻是沒有人可以幫自己解答的開放式問句,究竟要到達怎麼樣的體悟才能真的感受到,自己有好好地投入、有好好地用心去完成每件有意義的事情。要如何在生命盡頭前,問心無愧地覺得自己這一生是有意義的呢?若真的體悟到了,又有辦法傳達給自己的下一代或是周圍的人嗎。自己的生命是否有意義,我認為可能要到很後面,歷練多了、挫折多一點,才有屬於自己的答案。

      「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

      這句話對我來說有些深奧,又有種似懂非懂的感覺。墨瑞教授罹患的病症,並不會讓他馬上死去,但卻是一點一滴地侵蝕著他的生命力。他並沒有因此自怨自艾,而是想著他剩下的時間還可以做些什麼事情,可以幫助哪些人,可以為哪些人付出。同時,他的心態又是保持著『自己隨時可能會死去』的準備,過著每個日子。但對一般大眾而言,若知道自己可以活著時間寥寥無幾,人是會害怕那個日子的到來,還是把握剩下僅有的時光,陪伴自己愛的人與想完成的事呢?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地接受自己隨時可能死去的事實?我相信世間很多事物,在死亡面前顯得不是那麼地重要,但我們身處的環境中,又是那麼避諱地談論死亡,覺得死亡這件事是悲傷的、痛苦的。即使如此,世間上並沒有長生不死的例子,或許教授是想告訴作者與我們這些後世代閱讀的人,若我們真正曉得人會死亡,追求的事物與目標也會有所改變,甚至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吧。

      「很好,我體驗了這麽情緒,我認出了這個情緒,現在我需要從中脫身。」

    我從以前就是很執著的人,特別是對於情感。堅持著、不願意放棄,想牢牢地抓住以防他從我手中逃離。心裡也明白越想握在手上的東西,就越會離你而去,因為我們都害怕失去。是直到近幾年,可能歲月帶給了我經歷與體驗,漸漸了解到一些宇宙中那種不成文的規律。如同書中提到的,若我們壓抑著這些情緒,不讓自己完全去體驗它,就無法不執著,因為我們忙著在害怕。害怕痛苦、害怕悲傷、害怕愛會帶來的傷心難過。我的經驗是,因為我們太專注於害怕這件事,害怕自己失去這個人、害怕自己失去現在所擁有的、害怕那些擔憂發生等等,反而失焦於真正該去執行的事項——「接受」與「面對」。不要執著這件事,用說的與行動起來的難易度有著不可小覷的反差。但以自己的心路歷程來分享,多練習,就會慢慢地學會,情感的磨練與練習才藝,其實我覺得沒有太大的區別。多痛苦幾次,多受傷跌倒幾次,內心真的會逐漸壯大。

      「我覺得婚姻是很重大的事情,如果你不去嘗試的話,會是莫大的損失。」

    書中有提到莫瑞教授喜歡的一句詩『不相愛,即如死滅』,或許有些極端,但我也認為,婚姻是件可以幫助自己改變與成長的選擇。我們在婚姻或愛情中受到考驗,我們要從原生家庭所擁有的特質與個性,包容另一個完全不同特質的人。相處過程中少不了摩擦爭執,但也一定會有歡笑與喜悅。同時,婚姻與愛情中,兩人必須要擁有相似的價值觀,其中最重要的價值觀為「相信婚姻的重要性」。相似的價值觀,會是兩人相處中非常重要的核心。雖然說我在婚姻關係中還是新鮮人,我也認同若想進入一段婚姻關係,價值觀是首要要考慮的事項。無論兩人的興趣、能力是否相同,看待事物的價值觀必須相似。人的一生中,若能找到與自己價值觀相符或是相似的人廝守餘生,應該是非常幸運的事情吧。

   我大概能明白這本書為什麼即使出版了二十年,依然有強大的影響力。裡頭談論的內容,是與我們生活都息息相關。作者也因為這14堂課,與他原本疏遠的弟弟和解,甚至重新取得聯繫。我覺得作者很幸運,在老教授離開前可以有機會見上最後一面,甚至跟他彌補過去十幾年沒有聯絡的遺憾。有機會好好道別,真的是一件很可貴的事情。莫瑞教授在所剩不多的日子裡,更是付出時間與心力關愛周圍的人,甚至接受廣播電台的訪問。付出才讓他有活著的感覺,這點我也是覺得很佩服。

    想想若自己只剩不到三個月的生命時,我會做些什麼?其實去感受這件事真的很不容易,因為真的沒有人會希望死亡的到來。但我們該學會怎麼去接受與面對這必定會到來的人生階段,接受與面對,可能就會變得坦然。另外,他將他最後一門授課內容,請作者米奇編寫成書,一方面是因為他的職業一直以來都是教育,對他來說教育是終生的職責,另一方面我認為,他最害怕的應該不是死亡,而是怕被遺忘吧。

 

之後想去欣賞這本書所翻拍的舞台劇,演員是金士傑與卜學亮!兩個劇場經驗都十分豐富的老將,很期待他們會有什麼樣的互動。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mo 的頭像
    Momo

    Mo's Adventure

    Mo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