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1689.JPG

 

好書推薦:《天長地久》
<文長慎入>

摸媽: 有空看一下這本書,讀完後和我說感想。

: 我這裡有一堆書都還沒消化,等我看完我這些書再說!

摸媽: 先看這本,每天看一點,看完後我也要給弟弟看。

: (不耐煩地) 我就說我有一堆書要看了!妳那本排隊!

摸媽: 先看一點!


摸: (懶得理她)……

  當時在閱讀的《斜槓青年》,正激起我尋找多職人生的動力,而我媽給我的那本書,一點吸引力也沒有,擺在書架上裝飾了幾天。直到已經閱讀完的E先生與我產生以下對話後,我只好讓這本書插隊。

 

「《天長地久》蠻好看的,看完會發人省思。」
 

『她在寫什麼?』

「龍應台寫給她母親的信,女兒與母親關係的故事。」

『難怪...』瞬間恍然大悟,難怪我媽第一次那麼積極逼我讀一本書,是想趁機洗腦我吧!?

「建議妳別局限於文學跟個人成長類的書籍,嘗試閱讀類似書信合成的散文,修飾法不會像翻譯文學般地迂迴。」
 

  E先生讓我願意閱讀這本書的技巧,不得不說,很高招。

 

  其實對龍應台這位作家還真的不熟悉,名字乍聽之下,以為她是位男性,請原諒我的無知(跪)。

  龍應台,台灣高雄人,兩位中德混血的母親,也是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中華民國首任文化部長。

 

「天長地久」,大多時候都被認為是指愛情,古書《老子》與白居易《長恨歌》皆有提到。

 

  然而,龍應台用於對母親的道別。「當你真正把你學到的、對生命的認知,『實踐』的時候,就會出現《天長地久》。」這本由給母親十九封信所構成的書,在盡她最大的努力告訴讀者一件絕對不能蹉跎的事-陪伴父母。對生命信念的親身實踐,對上一代的感恩致敬,對下一代的溫柔提醒。
因為,我們此生唯一能給父母的,只有陪伴。呼籲我們年輕人,「現在開始還不遲」、「再不開始就遲了」。

 

  接觸這本書後,讓我開始省思。思考自己或許也是很容易輕視及忽視身邊最親的人,甚至會用言語傷害身邊的他們。思考為什麼對待父母,不能像對待自己的好姊妹(書中為女朋友們)、男朋友來的相同?思考當站照顧與被照顧者腳色互換的時候,我們還能像父母照顧我們般地那樣照顧他們嗎?思考為什麼我們平常不會談論生死及後事,而常常到突然發生的時候措手不及?

 

  龍應台在母親失智之後,放下一切,卸任部長之職,移居屏東陪伴母親。但她認為她的決定依然是晚了一步。移居潮州之前,以來回奔波的方式探望母親,使她認為自己在騙自己,每天早上都會有個聲音在她心頭劃過:「妳為什麼會在這裡?全世界最需要妳的人,不是在屏東潮州嗎?」若再早一點,她是不是還有可能聽到母親回應她的聲音?


  父母會是最需要妳的人,關於這點我從來沒想過。孝順父母、盡孝道、回饋養育之恩,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義務及責任。若個性為自由較自我的人,容易被說離經叛道、違背道義等罪名。害怕被外界批判,所以我們必須盡孝道。但這些觀念的背後,真正的根本,是父母需要我們孩子吧。離家那一年,我跟龍應台一樣,會想家,但卻從來沒有想過我的父母是否會思念我。看到路上一家子的行人經過,單純地只是覺得溫馨,並沒有特別地去思考,在台灣的家人是否同時地希望我在他們身邊。換言之,我的想法是,從小孩子需要父母照顧栽培,因此孩子們需要父母。但其實父母也相對地需要孩子。

  我並沒有像作者一樣離家那麼長的一段時間,可能也是因為還與家人同住的緣故,覺得人在家,就是陪伴。但那種陪伴與朋友邀約又不同。不像邀請朋友般地邀請他們一起去吃飯、逛街、看電影、從事戶外活動等,我想是教育吧。我並不是有什麼觀念全部怪罪於台灣教育環境,而是從小被培養的觀念。要聽老師、爸爸媽媽的話,父母在心中的形象就是權威,一段上下關係。很難將內心的想法掏心掏肺地訴說,也不曉得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會獲得父母什麼樣的反應,害怕被責罵,選擇隱瞞,嚴重選擇說謊,欺騙,但因為這樣非適當的做法,反而更容易讓父母失望。習慣於上下關係的環境中,久而久之,對待父母的方式,無法像幼兒時期那樣地單純吧。不過長大以後,或許可以將青春時期的隔閡,再次拉近,再等到我們為人父母後,或許更能體會彼此的心情。

 

  關於談論生死,也是這本書引發我省思的部分。現在,打開家裡的大門,很理所當然地看到沙發上有人在做著自己的事情。目前為止還沒有真正地思考過,他們總有一天也會不方便(書中一位美國銀行經理表示人走的說法)。因為覺得現在的醫療技術,可以讓他們真的是長命「百歲」。或許在未來他們也可能需要仰賴他人的照顧,甚至是不認得我這個女兒,我卻有種天真的心態,事情不會朝那麼嚴重的方向發展,認為他們一定可以安享天年地過日子,幾乎不可能提到,他們若「不在」的話,我們還能為他們做什麼,或他們希望我們怎麼做。但我們卻往往遺漏一件事,時間是不等人的。
 

  實際上,平常的談話內容中,很少人會以死亡當為話題。因為我們害怕談,害怕為這件事做準備。作者提到,平常我們對於遠行,都會做萬全的準備。然而對於去另一個世界的啟程,我們卻從來不會想去準備,明明這趟旅程是所有人都遲早要前往的。這讓我想到新聞常出現一些家產紛爭的頭條,某某企業的某某某突然過世,兒女們紛爭家產鬧上公堂。假設,每個人都做好啟程的準備,或許在路途上就不會看到自己子孫們兄弟鬩牆的畫面吧?此時,因為害怕,所以不談,因為晦氣,所以不談,但真正的因為,是沒有人想面對那一天的到來吧?

  天長地久,雖然沒有洗腦到很徹底,但確實省思了不少。推薦給所有人。

 

arrow
arrow

    Mo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